三国之最风流

71 兵有形同而势异者(4/7)

胜黄巾军的人岂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有能力,又是名族之后,rì后必成大器。虽说荀贞现下还在“微”时,但与人结交就该趁其微时,这样的友情才会更加牢固。

    曹cāo怀着自家对在此战中立功的希望,笑对荀贞说道:“等到平定贼乱后,以君之功劳,定是要高升了。”

    他这一句话只是寻常的客套之辞,听入荀贞的耳中后,荀贞却不觉心中一动,转脸看了眼曹cāo,若有所思。

    平定黄巾之战刚刚开始,颍川黄巾之后还有南阳、汝南、陈国、东郡等地的黄巾军要打,而荀贞已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战后高升是必然的,但具体升到什么程度就不好说了。

    荀贞虽有名誉、家声,但在朝中无人,没有什么靠山。朝中无人,不好做官。

    党锢十几年,荀氏以前积累下的资本和人脉大多用不上了,比如荀衢的父亲、叔父,以前都是两千石的郡国守相,现今早已去世,又如与荀氏来往密切的李膺等名士党人,有的早就获罪身死,侥幸未亡的也因党锢早就被免职,归隐在家。

    可以说,如今在台上的这些实权派,阉人就不必说了,与士大夫是敌对的,不可能帮助荀氏,即使那些士大夫们,或许他们不会对荀氏弟的出仕制造阻力,然而因为大多与荀氏没什么深厚的交情,没甚来往,要指望他们大力提携荀氏弟也是不太可能的。

    毕竟,人皆有私心,谁没有几个好友、知交?天下名族又非荀氏一家,与其提携荀氏弟,还不如提携与他们交好的那些人。

    荀贞对这个问题也考虑过。

    黄巾军是必败无疑的,等黄巾军败后,凭他立下的功劳,他会被朝廷擢为何职?

    郡丞、县丞、县尉这些职位他不想要,他想要的有两个职位:一个是大县的县令,一个是入京为郎。

    两者相比,他尤其想要后者。

    做一个大县的县令固能执掌一县之地,数万民口,但较之入京为郎官就差得太远了。

    入京为郎就好比后世的翰林,一为郎官身价便大不同,特别是“黄门侍郎”和“议郎”。

    黄门侍郎秩六百石,议郎秩比六百石,论品秩似乎还不如一个大县的县令,但黄门侍郎和议郎可以出补为高级官吏。郎官之中,最尊者是黄门侍郎,能任此职者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将相弟,或者是“士人有族望者”。其次便是议郎,议郎也很尊贵,常以名士、故高级官吏充任之,一旦出补为吏,当个郡国守相寻常事耳。曹cāo此前就在洛阳当议郎,出来便是比两千石的骑都尉。这是一个升官的捷径。

    除了升官捷径,入京入郎还有个好处,可以在京中结交高官、士,弥补荀贞在这方面的不足。天下无事,可以积累人脉,一旦天下有事,只要走通关系,马上即能出为郡国守相,或如曹cāo被拜为军职,领军出征。两全其美。

    以荀贞眼下的背景来看,战后论功,当一个县令还好说,要想入京为郎就有点难了,虽说前汉时即有以军功拜为郎的故事,但郎官,特别是黄门侍郎、议郎这样紧俏抢手的显职,要是朝中无人帮忙,怕是不好到手。

    荀贞心道:“若是能得曹cāo之助?”

    曹cāo的祖父曹腾不说,只说他的父亲曹嵩,历官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都是实权高官,且有曹腾留下的那些善缘,在朝中很有势力,如果能够得到曹cāo的帮助,任一个黄门侍郎或者议郎还不是轻而易举?

    想到此处,再看曹cāo时,荀贞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初见曹cāo时,他对曹cāo更多的好奇,觉得这个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前世之所知,陌生是因为眼前之曹cāo似与前世之所知有很大不同。入如今再看曹cāo,就不是陌生,也不是熟悉,而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台阶了。既有了此意,他当即调整心态,不动声sè地渐与曹cāo曲意结交起来。

    两人一路谈谈说说,彼此有意,皆想与对方结交,越说越是入港,不知不觉,夜sè将尽,东方将亮。

    曹cāo笑道:“贞之,天快亮了。皇甫将军的军令,令你我不得白昼行军,就在前边找个地方扎营歇息罢!如何?”

    经过这么小半夜的行军夜聊,曹cāo已开始用“字”来称呼荀贞了。

    荀贞笑道:“悉从都尉。”

    又前行两里,路边有个乡里,乡民多已逃走,只留下了些老弱妇孺,便在此乡扎营歇息。

    休息了一天,傍晚时候,荀贞传令整军,准备接着行军,却不见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