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第52章 志才举荐玄德将(4/6)


    不管是从整体的战略布局说,还是从与孙坚的关系说,荀贞都不可能对孙策的求援不作理会。

    荀贞想了一想,说道:“文若所言,正合我意,张公所言,亦极为是。文台与我情同兄弟,今他不幸被吕布所害,我是一定要为他报仇的,只是眼下,兖州这边有孟德这个劲敌,我暂时不能分身亲自往去相助伯符。不过,援兵我自然肯定是要派的!

    “不但要派援兵,我还要今天就向朝廷上表,表伯符为豫州刺史。”

    如果说遣兵去援孙策,是军事上的帮助,那么表孙策为豫州刺史,就是政治上的帮助。

    只有把孙策表为豫州刺史,那么孙策才能名正言顺的号召、指挥汝南当地的百姓、士人来抵御袁术、吕布的进犯。

    当然话说回来,现在朝廷远在长安,且在李傕等人的操纵之下,但凡诸侯上表,所谓表谁为什么官职,通常都是诸侯自己写一道表文,然后派人往长安一送,或者甚至连送都不送,这任命就算是这么成了,那这表文有什么含金量没有?还真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有了这一道表文,至少是装了装样子,算是走了走程序,总比没有一道这样的表文强,这是其一;其二,表文虽然没有什么含金量,可也要看上表之人是谁,像荀贞这样,或者像袁绍这样,有自己的地盘,在海内有名望之人,他们所上之表,那么自然就会得到一些人的认可、响应和支持。

    特别荀贞,他家在颍川,其族,其姓本身在颍川、汝南就是相当有号召力的,那他这一道表文告示豫州之后,就等於是向豫州的士民表明了他支持孙策的态度,这对孙策,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定下了这个应对之策,帐中众人散去之后,戏志才、荀彧留了下来。

    戏志才问荀贞,说道:“明公,适才言道遣兵援助伯符之时,我见明公面似带犹豫,敢问明公,是不是在考虑应择谁为将,往援伯符?”

    “知我者,卿也。我确是在考虑这个问题。”

    荀贞手底下可当方面之任的将领,无非荀成、许显、乐进、徐荣几人。

    荀成现在历城,乐进现在亢父,荀贞今亲率兵来救兖州,徐州本土不可无重将镇守,许显被留在了郯县,这三人都没办法调派。只剩下了一个徐荣,徐荣现在广陵郡,按说是可以调他的,可是就在小半个月前,刚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扬州刺史陈温病故死了,扬州一时无主,局势有可能会变得更加不安定,那么徐荣在广陵那边,眼下来看,也就没办法动了。

    这样一来,还能遣用何人为援汝南的主将?

    的确是一个难题。

    这带兵去援汝南的主将,不是说随便挑一个人就行的。

    首先,这个人得有一定的威望,没有威望的话,他就指挥不了徐州军中的那些骄兵悍将。

    其次,这个人还得有能力,豫州现下的形势再像荀彧分析的那样“似紧实缓”,吕布海内悍将这一条,却是实打实的,如果派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带兵过去,那是自寻败仗。

    所以说,荀贞对此,还真是颇为为难。

    他问戏志才,说道:“任往汝南驰援此将,望、能,缺一不可,卿以为,可择何人为之?”

    戏志才笑道:“明公,忠有一人,足可担负此任。”

    “何人也?”

    “便是刘备。”

    荀贞怔了下,说道:“玄德?”

    戏志才说道:“玄德轻财重义,礼贤下士,於军中素有美名,是其望已足;其人自从明公以今,但凡大战,几无不与,多立战功,是其能也有。除此以外,最重要的是,明公待玄德如弟,在明公不能亲自驰援伯符的情况下,把玄德派去驰援,亦足可表示出明公对伯符之关爱。”

    前两条原因也就罢了,第三条原因比较重要。

    想想也确实如此,荀贞与孙坚情同兄弟,而孙策是荀贞的弟子,如今孙坚战死,孙策遇到这么大的变故,如果随随便便地派一将过去,肯定是显不出重视,是会让孙策寒心的,而刘备名望、能力这两个方面不说,就平时看荀贞对他的厚待,如果说荀贞和孙文台情同兄弟的话,那他和刘备在外人看来也是情同兄弟,那么这个时候派刘备过去显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荀贞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志才,你所言甚是,但是再让我想一想吧!”

    却就在这天晚上,先后两人求见荀贞。

    一人便正是刘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