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地区的官员对待民间吃牛肉问题的处理就显得更“与时俱进”:看到吃牛肉的太多,干脆就收起了“吃牛税”——吃牛肉可以,但你得交税!重商主义的宋朝,真的很会利用经济杠杆。这样一来,既打开了牛肉市场,丰富了民众的菜盘子,又充实了地方政府的钱包子,一举两得。但是,农业社会吃牛太多,的确会对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最终又会破坏传统经济的根基。所以“吃牛税”遭到了强烈的批评,政府最后也停止了该政策,继续严禁吃牛肉,这就又回到无法禁绝的局面。
看来,在古代吹牛不算厉害,吃牛才厉害呢!
22 古人吃哪些蔬菜
上一篇咱们聊了古人吃肉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古人吃蔬菜的事。如果穿越回古代,看到古人吃的蔬菜,很多人会立马崩溃——这居然也是蔬菜?
大家都听过先秦时期的荇菜,这种菜在《诗经》开篇里就有写,听起来是一种很高端的蔬菜。其实荇菜就是我们今天池塘里常见的浮叶。据说荇菜清热利尿,怪不得诗人见到姑娘会想到荇菜,原来是因为求之不得怕上火啊。
汉朝时有五种主要蔬菜,被称为五菜,即“葵、韭、藿、薤、葱”。今人穿越回去,恐怕只认得韭菜和大葱。五菜里最流行的是“葵”,也就是今天的冬苋菜。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里就写过“采葵持作羹”。另外,《诗经》里写的“采葑采菲”中的葑和菲也是古代常见的蔬菜,葑就是蔓菁,在我们东北叫“芥菜疙瘩”,主要用来腌咸菜吃。它还有个俗名叫“布留克”,据说来自俄语音译。“布留克”谐音是“不留客”,在东北有种说法:拿芥菜疙瘩招待客人的就是想送客了。至于菲,听名字不要太期待,它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吃的大萝卜。古人也吃白菜,叫作菘,但古代吃的白菜是小白菜,到了明清之际,才改进杂交出大白菜。
中国人今天吃的大多蔬菜是古时候从外国传入的。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西域蔬菜传入我国,比如从伊朗传入的黄瓜(当时叫胡瓜)、尼泊尔传入的菠菜、印度传入的茄子。到了唐朝,餐桌上的蔬菜就比较丰富了。明朝时,由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发现了美洲,更多蔬菜传入了我国,比如土豆、番薯、番茄、番瓜(番瓜就是南瓜),还有今天川菜中最重要的一样蔬菜——辣椒,也是这个时期从美洲传入的。我们今天吃的蔬菜瓜果里,带有番字的,一般都是明清之际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因为那时候我们习惯称外国为“番”。如果蔬菜名字中带有胡字的,则一般是唐朝时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因为那时候我们习惯称外国为“胡”。番和胡都带有以中华为中心的天朝意识,小小的蔬菜名都能映射出历史大背景。
外来农作物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明清之际的玉米和番薯了,我们东北俗称苞米和地瓜。这两样农作物引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主食,确切地说不算蔬菜。玉米和番薯最大的优势是环境适应能力强,对土地要求不高,可以种植在贫瘠的山区或丘陵坡地,不与中国传统的稻麦作物争地。康乾盛世期间,人口繁育速度快,人口压力凸显,最大的压力就是没有足够的粮食。为了鼓励民众开垦荒地,乾隆时制定了包括免税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用来种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自从乾隆时期广泛推广玉米、番薯种植后,中国的人口就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最终达到农耕文明的顶峰四亿。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龚启圣通过对大量数据分析后认为:“从1776年到1910年间,中国14.12%的人口增长是由玉米所致。而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中国粮食增量的55%是来自这三项新作物(玉米、番薯和土豆)。”近代中国的四万万同胞,真心应该感谢来自远方的地瓜和玉米。
23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吃炒菜
炒菜是中餐特有的烹饪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烹饪方式。有统计表明,中餐菜肴里有80%左右都是炒菜,以至于外国人认为“炒菜是中国菜之所以丰富的原因”。然而在中餐历史上,炒菜的出现是相对比较晚的,其霸主地位的确立也仅仅是最近三四百年的事情。
中餐最早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煮和烤,这种较为朴素的烹饪方式一直流行到唐朝。唐朝时,称烧烤为“炙”。不要一提烧烤就想到烤全羊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古人在烧烤上花的心思绝对是今人想不到的。比如唐朝京都有道名菜“浑羊段忽”,做法非常复杂。宰杀一只鹅,然后将糯米和各种调味品放到鹅肚子里,再将鹅放入宰杀好的羊腹中缝合,最后整体上火烤。等羊肉烤熟了,再把肚子里的鹅拿出来吃。
唐代有一份菜单一直流传到今天,即著名的“烧尾宴”。菜单中有一道“光明虾炙”,据分析就是烤大虾。除此之外还有烤鹌鹑、烤羊舌、烤鹿舌等等。可以说烧烤才是中国菜中最早的霸主。
至于煮,就是做各种汤羹,今天广东人依然喜欢煲汤,和古人最初的饮食传统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