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81 了却山中寇贼事(五)(4/5)

平二年爆发疫病时,她也已记事了,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一年春天的悲惨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她尽管聪明、有主见,到底经历的事情少,自闻知郡里又起了疫病之后,这些天来一直担惊受怕,倒不是为自己担忧,而是担忧每天在外的荀贞会染上伤寒,此时听说荀贞已经遣人去找樊阿,略微放下了点心,说道:“希望能早点找到他才好!”

    樊阿悬壶济世,行踪不定,要想找到他不是易事。

    并且,樊阿之所以来冀州,就是因为担忧冀州会在战乱后出现疫病,如今冀州各郡都有严重的疫情,就算找到了他,他也不一定会答应马上来赵郡。

    荀贞现在颇是后悔,早知今日,当初无论如何都要把樊阿留下。大疫之时有一名医在手,便好比战乱之际有一名将在手。不到乱时不知一将难求,不到病时不知一医难寻。荀贞暗下决定,这一次只要能找到樊阿,把他请来赵郡,不管怎么样都一定要把他留在身边了。

    闻知荀贞遣人去找樊阿,陈芷略微心宽,却依然面带忧色,顿了顿,接着说道:“也不知颍川?”

    她这句话只说了半截就停了下来,不过荀贞、唐儿都知她的意思,她这是在担忧家里。熹平二年的那次疫病是“天下大疫”,北地、中原的州郡没一个逃掉的,这一次疫病在短短数日里就在冀州各地接连爆发,来势汹汹,看来也是一场“天下大疫”,豫州恐怕亦在劫难逃。

    荀贞也担忧家里,不过没有陈芷那么担忧,因为他知道至少荀爽、荀彧、陈寔、陈群、钟繇等人没有死在此次疫中。

    说到这里,那些在若干年后登上历史舞台的英雄、猛将、谋臣们也都算是有“时运”之人了,他们每个人都最少经历了两次大疫,而却安然无恙,运气很好。不过话说回来,有运气好的,当然也会有运气差的,又不知有多少才能、勇武不比他们逊色的人悄然无息地亡在了疫中?

    时也、运也,要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名字,只有才能是不够的,时运也很重要。

    荀贞触动了心事,不由想道:“我之时运又会如何?”

    ……

    他的时运会如何,眼下尚不得而知,但最起码比此次死在疫中的人要好。

    疫情在流民聚住地大规模地爆发开后,很快就轮到了乡亭,接着就是县里。

    最起初时,郡县乡亭还能严格执行刘衡的命令,及时组织人手拉运、掩埋尸体,可没过几天,刘衡的这道命令就形同虚设,无人执行了。

    没人执行的原因很简单:死人太多了,成车成车地往外拉,只邯郸一个县城,一天就要拉出几十车尸体,拉运、掩埋尸体的民夫和吏卒受不了这等惨状,亦害怕自己会被染上,所以纷逃散去,即使郡县一再提高工钱,即使郡县一再表示将会严惩,他们却也不肯再干这活儿了。

    及时掩埋尸体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县里、乡下倒尸处处。

    还好现在是早春,天气冷,要放到夏天,怕用不了多久就会满县尸臭了。

    尽管如此,这种情况却也必须加以处理。

    关键时刻,又是刘备自告奋勇,命简雍带人进城下乡,收整倒尸。

    为了这件事,刘衡特地来了中尉府一趟,握着荀贞的手,一脸的感谢,连连称赞刘备,说荀贞有个贤功曹。

    贤功曹三字,是荀贞最先夸奖刘备的。

    刘备也确实当得起“贤”字,他不但日夜带人巡行县中,防止百姓、流民生乱,也不但遣简雍负责拉运、掩埋尸体,而且亲自深入到流民区、疫情严重的乡里给流民、百姓分发汤药。

    前两者倒也罢了,最后一条实非常人能做出来的。

    实事求是地说,早先在答应刘备自告奋勇时,荀贞是存有一点坏心思的,未尝没有想过刘备可能会染上伤寒这一点,可目睹了刘备在领命后的所作所为,他对刘备肃然起敬。

    不管刘备深入疫区、发药救民的举动是为了百姓着想也好,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名声也罢,荀贞扪心自问,他是做不到像刘备这样的。

    自古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处,放於当今之世,刘备有两个优点是少人能及的,一个是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必不为人下的性格,一个是他宁冒危险、也不愿丢弃百姓的“仁义”。

    在原本的历史中,刘备为避曹军而逃离荆州,荆州士、民十余万随之,跟随的百姓太多,行军缓慢,一日只行十余里,有人劝说他放弃百姓,轻军疾行,以免被曹操追上,刘备答道:“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