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24 铁官见闻(3/4)

隐?”

    “也不是。这都是沈君的决定。”

    “是沈驯停了铁官的打铁造器?”

    “对。”

    荀贞略微一想,即知端的,此必是沈驯想垄断铁器市场,故此以权谋私,停了铁官的造器,一问范绳,果然如此。

    范绳道:“这也不怪沈君。采铁、铸铁、打铁,来就是打铁赚钱,采铁、铸铁辛苦。依律,‘采铁者五税一,其鼓销以为成器,又五税一’。采铁和打铁交的税是一样的,可辛苦程度截然不同。采铁不但累,且也危险,常有死人的事发。铸铁也很辛苦,火燎眉毛的,有时也会有炼炉爆炸的情况出现。沈君停了自家的采铁、铸铁,专以打铁为业,也无可厚非。”

    他似是给沈驯话,荀贞却从中听出了不满和酸意。也是,少了打铁这一项,铁官的收入就会减少很多,收入一少,油水一少,自然就损害到了范绳的利益。

    “原那些打铁的工匠呢?”

    “都被沈君召入了自家的冶坊。”

    荀贞默然片刻,问道:“可经大司农报批?”

    “有经报批。”

    荀贞心中了然,此必是沈驯走了赵忠的路子,要不然大司农绝对不会批准的。

    他心道:“我之所以想掌控铁官,十成里边有八成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工匠,可以打造兵器,却没料到沈驯竟把这里的打铁作坊给停了!不过也没关系,反正他这次犯下的是重罪,他家的私冶早晚要被收为官办。……,从这个角度来,我还得感谢他呢!感谢他把铁官分工化了。两个作坊专职采铁、铸铁,一个作坊专职打铁,既方便了管理,也提高了效率。”

    冶铁场外似比别处热,几十个炼炉下边都是火焰升腾。

    几百个铁工、铁官徒、铁奴,分别守各自负责的炼炉周围。有推着风囊,满头大汗地往炉中鼓风的;有赤着膀子垒起的高台上,往炉里下料的;有紧张地观察着火候,掌握开炉时间的。时不时有吏巡行走过,如见到有偷懒不干活的,立马上去打骂催促。

    荀贞想道:“两个铁官冶坊共有刑徒、奴隶两千两三百人,……。我整天琢磨着聚众、聚众,虽也招揽到了百余轻侠,百余里民,但比起这里,巫见大巫啊!如果真的能将这铁官掌控手,不仅能得到数百工匠,并且稍加训练,就可以拉起一支能战的部队啊!”他没有计算“卒”,那是因为这个“卒”并非“兵卒”,而是“卒”,是服徭役的百姓。

    他颇是懊恼:“唉,以前我怎么就没有想到铁官呢?”他以前就算想到了,其实也没用。铁官虽也归郡县管,但和地方上的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他要非趁着此次杀掉沈驯的机会,也没可能插手其中。想得入神,脚步不觉慢了下来。

    范绳很有眼色,也放慢了脚步,笑问道:“椽部可是想这炼炉一天能产多少铁么?”

    荀贞回过神来,了眼范绳,心道:“单从业务来讲,这人像是个能手。听他话,似对沈驯亦有不满。我若想将铁官掌控手中,不能只靠沈容。”决定地拉拢一下此人,笑问道:“那就请教足下,一天能产铁几何?”

    “像那种大炼炉,原矿、燃料、人手充足的情况下,一天产铁三千余斤。像那种较的炼炉,一天亦可产铁两千多斤。”汉代的一斤相当后世的半斤,三千余斤就是一千多斤,大半吨。

    荀贞被唬了一跳,脑筋急转,急速计算:“这个冶坊里共五十多个炼炉,开工的三十多个,便以三十个计,一天出铁就是二十多吨。”问范绳,“营里的那个冶坊一天出铁多少?”

    “和处差不多。”

    两个冶坊,一天出铁五十吨。这要打造成兵器、铠甲,能打造多少?荀贞坚定了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把铁官掌控手!”一边想,一边随口道,“一天出铁数万斤,不容易,足下辛苦了。如今沈驯触法身死,铁官暂时全要依赖足下管理,十来天未曾落雨,天气干燥,冶坊里又整天烟熏火燎,粉尘四飞,足下务必要多注意防疾啊!千万莫要中暑病倒了。”

    范绳笑道:“我有上师灵符,百病不侵。”

    ——

    1,半个月没下雨了,要再这么继续下去,到五六月会不会热死人不知道,但今年的谷种肯定就要被耽误了。

    光和五年,《后汉书?灵帝纪》:“四月,旱”,《后汉书?五行纪》:“夏,旱”。

    汉末风不调雨不顺,只从汉灵帝继位至今,十五年间,已共有水患六次,旱灾三次。水患严重的一次大约是熹平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