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37 徐晃数策不得用(4/6)

不敢出,更是何惧之有!”

    杨奉说道:“那你的意思是?”

    李乐说道:“将军,击败曹、张,收回河东郡,时机就在眼前,绝不可延误;一旦延误,被曹阿瞒、王邑在河东稳住了脚,或我西河主力因无将军的支援,竟落败於曹阿瞒,则要想再复河东,难於登天了!

    “又太原高干所仗者,曹阿瞒也,今将军如把曹阿瞒击败,我军还可以顺势北上,攻入太原,自此以后,西河、河东、太原等郡连成一片,将军之势岂不也可由此而大涨?”

    李乐的分析也很有道理。

    特别“攻入太原”此说辞,很吸引韩暹、胡才、去卑等人,同样也很吸引杨奉等人。

    杨奉又问帐中其余诸将的意见。

    其余诸将一致赞同李乐的建议。

    杨奉因不听徐晃之言,便两日后,亲与李乐等率兵出营,前往河东。

    ……

    数日后,出京兆尹,到了华阴。

    杨奉派徐晃持了李傕给他的檄文,去见杨定、段煨。

    多半日后,徐晃回来,在其身后,稀稀疏疏地跟了三五百骑。马上骑士都结发束辫,或束一条粗辫,盘於颅后,或束两条辫,垂於胸前,这是羌人的发式。

    徐晃到杨奉马前,禀报说道:“明将军,段中郎将看了车骑的檄文后,托以须提防洛阳的镇东所部,不肯遣兵援将军;镇南亦以此理由,只遣了五百轻骑相助将军。”

    还真是被徐晃猜对了。

    杨奉怒道:“鼠目寸光!河东如为曹孟德所据,则它华阴县就将面临东为镇东、东北为曹孟德,两面受敌的局面!到时,岂不危哉?”

    再是大怒,也无办法,段煨、杨定不肯大

    力相助於他,他总不能去抢他俩的兵,只能罢了。

    三五百羌骑起不上什么大作用,聊胜於无,杨奉也就随便把他们拨给了李乐统代,亦算是给手下只剩了数百兵的李乐补充了点兵马。

    驻营休整一晚,继续朝东北方向行进。

    行军至下午,前面已是河东郡。

    徐晃进言说道:“明将军,而下河东郡内的形势到底何如?我军并不清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末将敢请明将军先遣斥候,入境侦察。”

    杨奉接受了徐晃的这个建议,就一边屯驻兵马,一边派斥候入河东郡内侦查情况。

    ……

    第二天下午,斥候回来。

    禀报杨奉,说:蒲坂、河北两县,没有曹军驻扎,但再往前行,就颇遇到巡逻的河东郡兵。

    蒲坂、河北,是河东郡西南角的两个县,此两县之间的道路是从华阴县入河东郡的必经之地。

    杨奉疑惑说道:“蒲坂、河北,扼河东郡之西南也,是河东郡当长安的门户。曹孟德素有知兵之名,却为何不在这两县中驻兵?”问徐晃,说道,“公明,卿何意也?”

    徐晃踌躇说道:“明将军,末将愚见,或许有两种可能。”

    “哪两种?”

    徐晃说道:“要么是河东郡内尚未安稳,而曹孟德、王河东又没有料到将军会来得这么快,因是还没顾得上在蒲坂、河北屯兵驻守。”

    “另一种呢?”

    徐晃说道:“要么是我西河主力已然南下,曹、王的主力现被他俩调去到了河东、西河的边界守御。”

    杨奉召其主簿,问道:“西河那边还没有消息么?”

    出兵之前,杨奉给西河郡的白波军诸渠帅去了封信,告知了他们自己将攻河东的决定,要求他们南下配合。他的主簿是负责情报、通信的,回答说道:“明公,尚无回书。”

    李乐说道:“将军,以我看,徐公明说的这两种可能性,都有!”

    “都有?”

    李乐说道:“蒲坂、河北,此等要紧之地,要非是曹阿瞒、王邑兵力不足,他两人岂会不遣兵驻守?将军,现宜挥兵急进,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徐晃说道:“何不先等与西河我军取得联系,再做进战之议。”

    李乐在河东郡作威作福多年,越是快到河东郡,想起日前被曹操大败的那一场仗,想起自己当时的狼狈情态,李乐就越是怒不可遏,又哪里肯再等和西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