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奔袭西河黄巾去了,只是又问卫固,“确乎当速决也,然该如何才能速决,君有何策教我?”
卫固说道:“明将军与鄙主的暗中联手此事,李乐诸贼至今尚且不知,这对我联军是有利的。来见明将军之前,下吏献给了鄙主一策,鄙主深以为然。”
曹操说道:“是什么计策?能让王公赞同,一定是高明之策了?君请说於我听。”
卫固说道:“下吏此策即是我部与明将军所部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
卫固说道:“当明将军部兵已到河东郡的消息传开后,料李乐诸贼将必会因为轻视明将军而率部前来迎击,而且他们还必定会令鄙主率部一同出战。当其时也,我河东郡兵就假装服从诸贼之令,却值诸贼与明将军交锋之际,我部倒戈,明将军趁势击之,则李乐诸贼败之必也!”
卫固所说的李乐等闻知曹操入境后,必会因为轻视曹操,率部迎击这话,不是无缘无故说出来的,却是有其原委。他这番话暗指了曹操此前数次与白波黄巾交战,却皆无大功,没有占得上风这段故事。那么曹操既然无非如此,李乐等人自认为河东郡是他们的地盘,曹操现而下又是以客军的身份入境,最关键的,李乐诸将皆乏智谋,尽是恃勇好斗之徒,料来必然就会轻视曹操。如卫固推断,十之八九,他们的确是会轻易地率部来迎击曹操。
尽管被卫固暗指了自己此前数战无功,曹操无有惭色,亦无怒容,笑
道:“君之此策甚妙。”
卫固说道:“明将军亦以为然么?”
曹操说道:“君之此策,正与我意相合!”顿了下,说道,“我给君之此策做个稍微的补充。”
“敢问明将军,是何补充?”
曹操说道:“明天我会拔营,继续南下,但我行军的速度会放缓,此补充之一;行军途中,我会故意叫各部行军阵型散漫,此补充之二。”
卫固顿时了然曹操的意思,说道:“放缓行军速度,是为给李乐诸贼足够的集结、前来迎战之时间;行军阵型散漫,是为骄李乐诸贼,公之此二策大妙!”
曹操抚摸胡须,再度细细打量卫固,笑问道:“君现在河东郡府,任何职也?”
“蒙鄙主不以固寡陋,现任曹掾。”
曹操顾与帐中诸吏,说道:“屈才了!”回过脸来,笑与卫固说道,“以君之才,区区掾吏,焉可限之?待败诸贼,我一定建议王公,论功行赏,对君加以拔擢。”
卫固起身下揖,说道:“多谢明将军厚意。”
曹操下到堂中,亲自把卫固扶起。
却曹操身材不高,其貌不扬,卫固自以为雄杰之才,有轻侠之风,刚才初见曹操时,其实内心中是称不上重视曹操的,以貌取人,毕竟是人之惯性,可就只这么简短的与曹操对谈数句过后,不知为何,也许是在听明白了卫固“暗指”之意后,曹操却能做到面不改色,也许是举止言行间,曹操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与卫固类似的任侠做派,又也许曹操那两个“补充”,表现出来的他的军谋策略,在卫固心中,曹操的形象却仿佛亲近、高大了许多。
——这或许就是曹操与刘备尽管不同类,然性质相同的人格魅力。
卫固是王邑派来的代表,和曹操定下了此战方策后,暂留在了曹操军中。
王邑的从弟和那武吏赶回郡府,向王邑禀报,曹操已然同意里应外合此策这件事情。
……
王邑的从弟、那武吏间道潜行,回到郡治,把曹操的答复告诉了王邑。
王邑年有四旬,一部大胡子,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虽为文臣,有着北方边地人的雄壮之气。
他听完他从弟的回报,便召亲近的郡吏入见,先把此事告诉了诸人,然后吩咐诸人分头悄悄地去做准备,打探李乐那边的动静。
却诸吏散去后,一人折转回来。
这人年纪不大,方弱冠之龄,衣饰朴素,然气宇轩昂,外露刚正。
此人名叫贾逵,家在河东郡襄陵县,其族世为著姓,但其少孤家贫,乃至冬天连棉裤也没有,有一次他在他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穿着柳孚的裤子走了,因为此事,他於郡县中,颇得通健之名。贾逵为儿童时,戏弄常设部伍,其祖父异之,对他说:“你长大必为将率。”其家虽贫寒,到底是右姓豪族,文化的底蕴是不缺的,其祖父便向他口授了兵法数万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