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35 曹孟德借兵破贼(中)(2/4)

时代的前赵之建立者刘渊。

    ……

    河东是白波黄巾的地盘,去卑因与李乐等一直仍保持着密切的来往,类同从附、盟友的关系。

    曹操对此是早已知晓的,故而听这武吏没有提及去卑,就专门问了一下。

    虽说去卑所部的胡骑不多,——其众总计数千,能战的部落兵也就千余罢了,且皆轻骑,战力应当不是很强,可到底也是一部敌军。

    问清了敌况,和自己此前打探得来的情报并无变化和出入,曹操略微放松了心情。

    那武吏说道:“公在给鄙主的去书中,并无说此战之方略,鄙主令下吏敢问於公,不知此战,公打算怎么打?”

    曹操笑道:“我在去书中未提,是因为担心我的去书可能会被李乐贼部的兵士截获。这场仗怎么打,我自是已有成算。你回去禀报王府君,就说请王府君,速速把他答应给我的向导,给我派来!”

    那武吏应道:“是。”又问曹操,说道,“下吏斗胆再敢问明将军,前行百余里即是临汾,我郡重镇也,那里现有贼兵驻守,不知明将军是欲等鄙主向导到后再作进军攻城,还是不等?”

    “我准备再前行二十里,就驻营屯下。”

    那武吏以为曹操是想等向导到后,再作进攻之谋划,也就不再多问,应了声是。

    “向导”云云,其实这武吏就能作向导,但曹操所说的“向导”,并非是单纯的“向导”之意,实际上,他指的是“足以代表王邑”的“王邑心腹吏”此意。

    这个武吏的名字,首先曹操没听说过,其次通过其言谈举止也能看出其人确如其职,只不过是个有武勇之人罢了,王邑所以会派他来迎曹操,想来只是用他先来探个路,和曹操接触一下而已。既然是这样,具体的进战计划,显然就不能与这个武吏说。故此,曹操打发这武吏回去,叫王邑派重量级的代表来。

    这武吏或许不明白曹操的意思,王邑是明白的。

    得了这武吏的回报,王邑亦不再拖拉,便立刻遣了两个心腹吏,令这武吏陪同带路,当天悄悄出了州府、郡治,日夜兼程北上,两天后,赶到了曹操营中。

    时已入暮,曹操闻报,立刻召见。

    这武吏和那两个王邑的心腹吏入到帐内,曹操打眼去瞧那两人。

    认得其中一个,是王邑的从弟,早年在洛阳时,曹操与他相识。另一个不认识,问过姓名乃知,姓卫,名固,字仲坚,安邑县人,是王邑身边最得用的郡吏之一。

    安邑卫氏,於后世虽不能与裴、柳、薛这三个河东望族相比,然於此际,也是河东的右姓之一,其族中之士不仅博学者多有,且很有几个擅长书法,名扬於外的。

    曹操与王邑的从弟旧年相识,了解其人,知他不过是个中人之姿,并无智谋之才,而另外这个叫卫固的人,曹操在与王邑此前的书信中,数次曾见王邑提到他的姓名,对其人是大为夸赞。曹操心知,今日来的这两人,王邑从弟虽与王邑亲近,可真正能做主的,必是卫固。

    如他所料,见礼罢了,卫固等分别落座。

    陪着曹操叙过当年洛阳后,王邑的从弟就不怎么再开口,卫固成为了河东三吏中的主角。

    他简单的寒暄了几句,向曹操道了声路途辛苦,就转入正题,与曹操说道:“曹公兵行神速,离太原时给鄙主的来书才到鄙郡数日,公之兵马已然入我河东,不愧用兵如神之名,却不知曹公接下来的进战策略是何?”

    曹操先不说自己的打算,抚须问卫固,说道:“君是河东之俊杰,王公对君赞不绝口,君必是已有计策,我愿闻其详。”

    卫固年纪不大,约二三十岁,曹操不管是年龄、官职、出身、名声皆远胜於他,但他却丝毫无有畏畏缩之态,也没有什么故作谦虚的作态,听到曹操此问,他就痛快作答,说道:“鄙郡南接弘农、西邻左冯翊,此两地而下俱有凉州兵屯驻,而鄙郡北之西河,又是白波黄巾诸贼的老巢,因此与明将军议定共讨李乐诸贼后,鄙主经过与下吏的细细商讨,与下吏一致认为此战亦当速决,不可久拖。如果拖延,则不仅杨奉会自长安驰兵来援李乐诸贼,并弘农、左冯翊之凉州诸部兵可能也会来犯,西河郡的白波诸贼也一定会南下攻我,到得那时,明将军与我部就会三面受敌,莫说攻灭李乐、韩暹、胡才诸贼,河东郡恐亦将会不保!”

    曹操点了点头,说道:“卿言甚是。”

    夸赞了卫固两句,曹操不动声色,没有对卫固道出,他已经遣夏侯惇等将率精兵翻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