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已决,我要在剧县给荀成等以迎头痛击!”
孔融环顾堂中诸人,问诸人,说道,“君等以为何如?”
短暂的沉默之后,堂中众吏纷纷开口发言,七嘴八舌,你说一句,我说一句。
孔融听了多时,诸吏意见不外乎两种。
要么是附和他的话,要么是以为单凭剧县一城,必是难以抵抗荀成大军,吞吞吐吐的,建议最好不要和荀成打这一仗。两种意见之中,后者居多;持前者见者,只有寥寥一两人。
孔融怒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等身为汉臣,就当为天子守土,怎么能因为畏惧荀成、赵云的兵多,就不敢打呢?我宁愿战而死,亦不愿辱我清名!”
一直没有开口的功曹孙邵咳嗽了声,说道:“明公,守土自是应当,唯是敌众我寡,今纵守之,这城,也不见得能守住。以下吏愚见……。”
孔融打断了孙邵的话,目光炯炯,直视着他,问道:“怎么,功曹要劝我降城么?”
孙邵还真是这个意思,但是见孔融瞪大了眼睛,一脸愤怒的样子,不好把自己的念头再说出来,只好临时改变措辞,说道:“下吏倒不是劝明公献城。”
孔融问道:“那你是什么意思?”
孙邵说道:“只靠我城中兵马守城,这城断然是守不住的。明公何不招胶东令王君率部来援?如此,则城中有明公坐镇,外有王君援兵,剧县或许可以得守。”
孙邵提到了这个“胶东令王君”,便是王脩。
王脩是北海郡营陵县人,素来以忠义扬名,孔融任职北海太守后,闻其名声,就把他聘任为了府中主簿,并让他兼领高密令。
高密有一豪强孙氏素来强横任辖,他家的门客多次违法乱纪,犯了法的亡命之徒往往也会投奔到他家门下,以求庇佑。有一次,有贼人路上抢劫,抢劫完了之后又跑入了孙家门下,因为孙家的门客徒附众多,吏役不敢去捉拿,王脩就亲自带领吏卒和百姓围住了孙家。孙氏抗拒防守,王脩命令:“谁不去攻打,我就把谁与贼人一同治罪。”由是,原本不敢前去攻打的吏、民便蜂拥而上。孙氏因此恐惧,乃交出了劫掠之贼。自此高密的豪强,尽皆慑服。
孔融遂迁王脩为功曹。胶东县贼寇很多,黄巾横行,孔融乃又任王脩领胶东令。
胶东有一大族,为公沙氏,——便是早前与荀爽曾经有过一段故事的那个公沙氏。这个家族世为豪强,和黄巾军私下颇是勾连,召聚宗族子弟、附近乡里的百姓,还有亡命之徒,建筑营垒,挖掘沟堑,俨然一副要把胶东县变成他公沙家地盘的架势。王脩到县侯,独自一人,带了几个骑兵闯入他家的营中,当场斩杀了其家的几个领头人,余下的公沙氏族人震惊愕然,无人敢动。胶东县的贼寇因此渐渐止息,黄巾军畏惧王脩的威名,也很少再去犯境。
却是这胶东一县,竟借王脩之力,而至今还独保全於黄巾势力强大的北海东部。
孔融对王脩有知遇之恩,王脩对孔融忠心耿耿,只要剧县遇到敌情,孔融出现危险,王脩每次都会及时率兵赶往蓟县,救援孔融。剧县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没有失陷,除了琅琊郡黄迁的呼应相助以外,另外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劳就是王脩的。
闻得王脩的名字,孔融面色稍缓。
或许是想到了弃他而去,现在陈登、黄迁军中为向导、谋佐的刘谦。
孔融感慨地说道:“能不辞危险而来相助於我的,也就只有王脩了。”
於是接受了孙邵的建议,立即派人出城,赶去胶东,召王脩率部来援,同时命令守卒紧闭城门,严加防守。
孔融一向信赖器重的王规、刘仁两人,在这次议事会上,却是从始至终,惶恐无言。
……
次日下午,荀成、赵云部到达了剧县城外。
遥观城池,见城中防守甚严,荀成登知孔融无投降之意,便传令下去,叫部队绕过剧县,继续东行。
命令刚刚下达,长史秦项驱骑进前,到荀成马边。秦项勒马,其胯下战马,扬蹄举脖,恢恢嘶鸣。秦项甲胄在身,握刀问道:“明公,为何不攻剧县?”
“孔北海,我阿兄之所重;又且他曾与我族父慈明公同在豫州州府为吏,是我的长辈,我怎好贸然攻其城也?”
秦项不以为然,说道:“明公,青州诸城,只有临淄算是坚固,而临淄且被我军一举攻下,况乎眼前的这个小小剧县?孔北海固然明士,然他毫不知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