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550章 刘晔说虚实(2/3)

绝大多数人都亲眼看到了地形的影响,如今军械、装备堪比中军的长沙郡国兵又遭受重创,没人敢再不把战争当回事。

        但是也没人认为应该放弃,撤军是不可能的事。围攻益州之势已在,这时候撤军岂不是看着别人立功。

        反复商讨后,沮授拿出一个方案:全面对峙。

        具体而言,就是将大军沿摩天岭阵线铺开,选取多个进攻点,由不同的将领负责。

        摩天岭后面就是鱼复城,曹操不会轻易放弃,他又有足够的兵力,可以不留任何空隙的防守。但这近十万兵大部分是大族部曲,虚有其表,很多将领就是家主,并没有真正的战场经验,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黄权一样善战。

        论将领的整体水平,吴军的优势很明显。一旦有人试出薄弱点,取得进展,立刻调整重心,加大攻击力度,争取突破一点,进而击溃整个蜀军战线。

        沮授的这个建议取得了一致认可。

        孙策的目的就是练将,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将领实战,学习掌握这种不利地形下如何作战。沮授的方案无疑是最贴合他心思的。从整个形势来看,这个方案也是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优势。

        诸将不愿轻退,都想克敌制胜,至少要有个尝试的机会。沮授的方案很公平,按战绩轮换,能者上,不能者下,打赢了,立功受赏。就算没打赢,至少也能积攒一些实战经验。

        兵练得再好,也要不时的见见血。总不见血,练不出真正的精锐。

        将领同样如此。久不临阵,有些感觉会钝化,也容易沦为纸上谈兵。

        首战的任务落在了前将军朱桓的肩上。他将主持摩天岭的战斗,以一月为期,一个月后由右将军纪灵轮替。主持战事的期间,随营军师要每天撰写战纪,报送行在,由军师处审阅,然后分发诸将,共同参考学习,从中借鉴,同时也是一种督促,让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不要再出现孙权那样的低级失误,留下笑柄。

        接受任务后,朱桓迅速起程,带着五千中军将士赶往摩天岭。

        孙策本人也没闲着,命令中军水师逼近瞿塘峡,寻找战机。

        ——

        黄权反击得手,重创孙权,吴军被迫暂时后撤,在蜀军中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尤其是黄权将吴军俘虏和缴获的甲胄、军械、旌旗送到中军时,更是观者如堵,各种羡慕嫉妒恨。

        在此之前,诸侯与吴军交战,能取得类似战绩的唯两人而已,故魏国之将张郃,今蜀国之太子曹昂。如今再加算上黄权,一共三人。

        三人之中,两人在蜀,这不是蜀国命不当绝的象征吗?

        蜀军士气大振,曹操却是有苦说不出。

        胜利固然能振奋士气,却不是双方实力的真实体现。黄权是蜀军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孙权却早已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万人将,如果他不姓孙,根本没有机会指挥这样的战斗。德不配位,任过其能,受挫是迟早的事,只不过遇到黄权,这一跤摔得狠了些。

        如果其他蜀军将领认为自己也能像黄权一样击败吴军,那就太天真了,最后的下场未必能比孙权好。

        让曹操无奈的是,轻敌情绪一旦滋生,凭言语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战场上的挫败能够让他们头脑重新清楚。吴军训练有素,能在孙权受挫的情况下稳住阵地,有序撤退。蜀军能不能做到,他却没把握。

        一旦出现溃败,摩天岭防线有可能因此崩溃,孙策就能绕过瞿塘峡,直逼白帝城下。

        曹操找来法正商议。

        法正也担心,但他担心的不是诸将轻敌,而是孙策撤离。

        孙权从来不是目标,孙策才是。

        廖立多次传来消息,孙策并没有决战的计划,这次来也只是为孙权掠阵,看看形势。如今孙权被击败,孙策也看过了地形,很可能因此撤回秭归,甚至是撤回南郡。

        如果是这样的话,击败甚至拖垮孙策的计划就无疾而终了。

        唯一的希望就是彭羕及时找到了合适的地点,制造出一场山体崩塌,借天地之力重创孙策。

        怎么看,这都不太现实。

        没让他们担心太久,斥候传来消息,吴国前将军朱桓率部赶来,看样子是要接替孙权指挥作战。

        法正欣喜若狂,几乎是冲进了曹操的中军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