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远处一群士兵簇拥着一人快步走来,一名军士向长孙全绪禀报道:“将军,右相派人来了!”
说话间,李清的特使已经走来,只见他一副文官打扮,约三十余岁,步伐坚定,目光中透出自信,他上前施一礼道:“在下安西军判官韦应物,见过长孙将军!”
长孙全绪已经从紧张中平静下来,他亦拱手还礼道:“请问相国何在?”
韦应物回身一指远处道:“相国就在军营,命我来请长孙将军前去叙话!”
“这......”长孙全绪犹豫了,按理李清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己理应受他节制,但自己渡了河,已经和他撕破了脸,以他的心狠手辣,自己还能不能从他手里活着出来,他心中一阵紧张,回头偷偷望了一眼卫伯玉,向他投去求援的目光。
卫伯玉却上前一步道:“相国有令,长孙将军自当遵从,末将卫伯玉不才,也愿陪长孙将军前往!”
韦应物心中对卫伯玉暗暗赞叹一声,这才是个有见识的人,果断敢当,比这个优柔寡断的世家嫡子可强得多,相国命他们去晋见,就是给他们一次机会,难道他们还什么翻盘的可能吗?不过,韦应物也越来越佩服李清的手腕,不费一兵一卒,举手之间,便将整个河东军收入囊中。
“卫大将军过谦了,不过相国的意思,不仅是长孙将军一人,各军主将皆要去见他。”他又回头对长孙全绪道:“相国请长孙将军牵头,联系诸将一齐去参见!”
长孙全绪见李清对他与诸将之间的关系清清楚楚,只得叹口气应道:“好吧!我这就去请他们,随你一同去见相国!”
李清的大营就在两里外,除了辛云杲带走二万军从洛阳渡黄河去抄长孙全绪的后路外,李清足足带了二十余万大军来包围渡河的河东军,不过他并不打算消灭他 们,毕竟他们不是叛军,过度的杀戮会影响他在民间的声望,事实上他也不需要动武,他是大唐右相,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大义在他这一边,他只须施加足够的压力,就完全能将这十万军收服。
此刻,李清的大帐内灯火通明,他正斜靠在软椅上看书,等待着韦应物的消息,忽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随即听见郭子仪焦急的声音,“快与我通报,我要立即见相国!”
“相国有令,今晚概不讨论军务!”亲兵冷冷地拒绝了他。
李清走到帐前笑道:“郭老将军可以特殊,请他进来吧!”
就算他不来,李清也要派人去请他,郭子仪是这次东征的副帅,但事实上,除了他的二万余人,李清的大军他压根就指挥不动,每日他只随大军行军,一句话也不多说,可到了洛阳,大军却又忽然掉头返回,弄得他心中十分迷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告诉他,直到得知河东军渡河,他才恍然大悟。
郭子仪匆匆走进大帐,劈头便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国真的就容不下河东十万儿郎吗?”
“郭老将军且勿激动,请坐下说话!”
李清微笑着将郭子仪让进大帐,拉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郭子仪见他笑容平静,心中的激动也渐渐平息下来,他叹了一口气道:“希望相国能给老夫一个面子,放过河东军!”
李清默默地望着郭子仪,忽然道:“郭老将军可知我为何要亲自东征?”
郭子仪没有立即答话,攻打洛阳时他夺了自己的兵权,再利用相州之战夺取李光弼的兵权,这还猜不到吗?想虽这样想,但脸上却没有任何表露,只淡淡一笑道:“平息安禄山造反,一百步已经走了九十九步,最后一步相国自然要亲自督战,这是稳妥的做法,子仪也十分赞同。”
李清背着手走了几步,徐徐说道:“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当初新帝以皇太孙的身份封楚王、又准备立为储君,结果有三十三位亲王、郡王联名反对,数百名大臣群起抗议,现在被我拥立为帝,虽强势之下众人不敢言,可实际上人心不服啊!安禄山叛乱之初,先帝准各地方大员私募青壮,以抵抗叛军南下,可一旦叛乱平息,该放马南山、休养生息之际,这些手握兵权的地方重臣们还肯乖乖听话吗?我担心他们会以新帝得位不正为借口,各自拥立地方宗室,然后彼此兼并、争斗,而朝廷鞭长莫及,这样一来汉末乱势便重新再现,便是我大唐之祸了,或许郭老将军说我危言耸听,那远的田神功之流不说,就说河东这几员老将军的下属大将,若老将军单枪匹马去河东,他们还肯将兵权交给老将军吗?”
说到这里,李清微微笑道:“如果朝廷与他们矛盾激化,再生出什么李禄山、长孙禄山之人,郭老将军该如何自保?”
郭子仪有些坐立不安了,他知道李清的意思,当初他南下攻打洛阳,长孙全绪、张知节是他手下大将尚不肯跟随,而李抱玉、卫伯玉这些后来依附他的大将,耗费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