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

第323章 未雨绸缪(2/3)

弱臣强。

    宣德帝的威望还不足以威慑朝中的那些重臣,这就使得君权在不经意间就被减弱,政务的决策权力逐渐向朝中那些重臣转移。

    为了强化君权,避免被臣子们架空,宣德帝需要有人来帮他对付朝中的那些权臣,而唯一符合这个条件的无疑就是宫中的内侍。

    自从永乐帝时开始,内侍就已经被重用,被分派到地方监督军务,被称为镇守中官。

    到了洪熙帝时,那些被派出去的监督军务的内侍身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中官升为了太监,成为了镇守太监。

    而宣德帝无疑开创了大明内侍的一个新时代,使得内侍们开始接受文官们一样的教育,以帮他分担未来的政务,以及对抗朝中的文武大臣,维护君权的统治地位。

    自此,内官开始通文墨,而司礼监也随之异军崛起。

    凡每日奏文书,除了宣德帝御笔亲批的奏章外,其余皆由司礼监秉笔太监遵照内阁票拟字样,用朱笔批行,然后交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校对用印,逐渐与外庭相抗衡。

    内书堂是由宣德帝御命所建,李云天自然无法干涉,况且讲武堂现在还没有步入正轨,他一天到晚忙着讲武堂的事务,连都察院和文渊阁的事情都顾不上,哪里有时间理会内书堂的事情。

    奇怪的,虽然宣德帝此举违背了洪武帝内侍和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但是朝中却无人反对。

    或许从永乐帝派遣内侍到地方担任镇守中官开始,这条祖训就已经名存实亡,朝中众臣已经默认了这个事实。

    七月中旬的一天,讲武堂箭射场。

    箭射场分为东南西北四块靶场,每个靶场有15个靶子,能同时容纳两百多人训练。

    此时,一个大队的学员正在上箭术课,每个人的手上都拎着一把弩弓,按照秩序逐次向箭靶上射着箭,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后学员们都能射中远处的箭靶。

    由于李云天对弩弓情有独钟,所以就以讲武堂的名义从兵部的库房中调来了数百把新弩,给每名学员都配了一把。

    在几名教官的陪同下,李云天来到了箭射场,望着练习中的学员不时地点着头,照这个进度下去,一年的时间讲武堂的学员就能练上一手好射术。

    “去,把本官的衣服挂上去。”走到东边的靶场时,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脱下他身上的军服,指着靶场最中间的靶子向身后的一名人高马大的教官说道。

    那名教官闻言立刻跑了过去,将李云天的军服套在了那个靶子上。

    “现在,听我的命令,目标正中间的箭靶。”李云天望了一眼箭靶上的军服,冲着站在射位上的学员扬起了右手。

    学员们见状不由得面面相觑,缓缓举起了手里的弩弓,忐忑不安地对准了中间套着李云天军服的箭靶。

    排在后面的学员无不面露诧异的神色,按照讲武堂的规定,李云天的军服就代表了李云天,难道李云天要让那些弓弩手射军服?对那些弓弩手来说这可是以下犯上的大罪。

    “射!”等握着弩弓的学员准备好后,李云天猛然放下了右手,口中一声沉喝。

    嗖,十五支弩箭齐刷刷地射了出去,在人们的注视下纷纷避开了中间的箭靶,射在了后面的土墙上,无一命中。

    单就结果来看,这种情形无疑令人大跌眼镜,可是有谁敢向总教官的军服上射箭呢?

    “如果你们下一次还是这种箭术的话,本官就将你们踢出讲武堂,你们丢得起这个人,本官和讲武堂可丢不起这个人。”

    李云天知道那些学员心中有所顾虑,瞅了一眼空空如也的箭靶后沉声冲着他们说道,“知道什么是军令如山吗?本官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有谁还不能射中靶子,那么本官觉得不适合再留在讲武堂。”

    那些拎着弩弓的学员们闻言对视了一番,随后重新安装上了弩箭,抬起弩弓瞄准了中间的箭靶。

    “射!”李云天瞅了一眼那些神情紧张的学员,高声下达了命令。

    扑扑扑……

    随着箭靶上传来一阵微弱的声响,十五支弩箭全部射在了上面,在李云天的军服上面留下了十五个窟窿,如果李云天此时穿着军服的话肯定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

    “你们要记住,你们是皇上手中的一把利剑,只要皇上下令,包括本官在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们攻击的目标,而你们要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皇上的谕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