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邦‘倒得彻底’,那还好说——太子再怎么不稳,也终归是太子;由太子继承皇位,任谁都挑不出错。
可若是刘邦倒下之后,好巧不巧的来了一出‘回光返照’,并留下‘废太子、由赵王继立’的遗诏,又该如何?
皇后吕雉,怎么可能平静的接受这个结果?
若是不接受,长安,又会迎来怎样的动荡?
所以,从汉室鼎立,到刘邦明确表示‘太子刘盈,是朕选定的继承人’的今天,朝堂百官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便是这样一个场景。
——刘邦执意易储,皇后不肯坐以待毙,龙凤两争;轻则朝野大震,重则天下大乱!
这,才是长安朝堂多年来,始终坚持劝说刘邦‘打消易储之念’,以保证朝局稳定的原因。
不是刘盈真的足够出色,也不是因为刘如意不够出色;
而是无论这兄弟二人,谁更配得上储君之位,长安朝堂,乃至于当今汉室,都绝对承受不起一场由储君人选作为开端的政治动荡!
换而言之,便是太子的人选,并非是谁出色就该谁坐,而是谁坐上去,更能保证朝野稳定,便应当由谁去坐。
如今的结局,无疑便是最为完美的结局。
——天子刘邦打消易储之念,明确指定太子刘盈为继承人!
刘盈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绝对不比坊间称之为‘早慧’的刘如意差!
刘盈储位得稳,皇后吕雉,自然也不会引发动荡;而赵王刘如意的母族外戚,则根本没有引发动荡的能力。
可以说这个结局,完成称得上的皆大欢喜。
非要说有谁不高兴,那也只有赵王刘如意,以及戚夫人母子二人了······
“社稷有后,朝野得稳。”
“呼~”
“总算是······”
一时间,殿内的百官朝臣,都无不长松了一口气,旋即面带喜悦的环顾四周,笑着朝左右的同僚拱手点头,好似是在互相道喜。
而在御阶下,听闻刘盈满是郑重的道出那句‘必不负父皇所托’,萧何也是安心一笑,旋即从座位上起身。
“陛下圣明,太子贤仁;由太子继行监国之政,臣,无异议······”
听闻此言,刘邦也终是笑意盈盈的点了点头,旋即拉着刘盈的手,自御阶拾级而上。
至此,‘太子继续监国’,便在天子刘邦、丞相萧何二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成为既定事实。
但对此,殿内百官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不同的意见。
因为刘盈这个‘监国太子’,对于如今的汉室而言,不再是太子了。
——而是准天子······
“朕临出征之时,曾以关中水利整修事,相托于太子。”
殿内百官正思虑间,就听御榻之上,传来刘邦一声高亢的询问。
待众人循声抬起头,就见刘邦面上挂着淡笑,目光柔和的望向身侧,手持一卷粗竹简的刘盈。
“不止此事,太子办的如何啊?”
淡然发出一问,刘邦又朝刘盈手中的竹简一昂首“此,又何物?”
刘邦话音刚落,都不等刘盈开口应答,殿内百官面上神情,便齐齐带上了些许兴奋!
果不其然,刘盈接下来的应答之语,也着实了朝臣百官的猜想。
“禀父皇。”
就见御阶之上,刘盈面色恭敬的对刘邦一躬身,旋即将手中竹简双手托起。
“得父皇以关中水利事相托,儿丝毫不敢怠慢;父皇大军开拔当日,儿臣便召萧相、少府,以商修整水利事。”
说话间,刘盈手中的竹简,也被刘邦含笑接过。
趁着刘邦将竹简放上御案,旋即摊开览阅的机会,刘盈也将修整郑国渠一事,简单做了番概述。
“后少府言儿臣曰关中水利,自二世失修至今,已多失其‘水利’之效。”
“又往数岁,关东连年战事不休,水利整修事,更延绵至今而不得解。”
说着,刘盈便轻笑着侧过身,朝西席最靠前的萧何,以及萧何身侧的阳城延二人一拱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