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总是拿事补人心(6/9)
陈平安笑道:“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有个问题要你回答,你不用计较对错,只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何?”
袁黄沉声道:“请陈剑仙问。”
陈平安伸手指向湖面,“你若是秋气湖的水君,作主人当地主,那你觉得对待一湖有灵众生,栽培,扶持,打压,收获,是……养鱼吗?”
袁黄说道:“君子只要生财、取用、践行皆有道,便是觉得养鱼也无妨。”
结果陈平安并不评价袁黄的这个答案,只是又问道:“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你会如何?”
袁黄说道:“我不做。”
陈平安笑了笑。
只是袁黄很快补了一句,“只是现在我敢这么说,问心无愧。假设将来真有这么一天,我现在就不敢保证了。”
陈平安点点头,算是认可了袁黄的补充说法,缓缓道:“道为主术为辅,行之有道者,心机、术法和手段,多多益善,哪怕犯错了,也能立即知错和改错,而纠错一事,本身是蕴含力量的。人能改错,便可胜己。国能改错,便可利民。所以圣人才会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有术而心无道,不说行走旁门左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哪怕任你走在一条阳光大道上,依旧是隐患重重,只因为一切言行如撒草籽,不经意间回头望去,才知身后路旁,早已杂草丛生,田地荒芜。”
“是人是鬼是神是仙,看心看行不看言语不看形,儒者是人师,道者是人师,读过书的,没读过书的,都可以为人师。”
“在家修行,出门见人。”
“与人争执或问道,当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如果赢了是赢,输了也是赢,这就是论道,而不只是辩论了。”
袁黄听到这里,由衷赞叹道:“这种吵架方式真是好,如果双方都有此心,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鸡同鸭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是句丧气话,按照陈先生的这种思路去解题,可就有别解了,不但提出了一种缜密推理的辩论规则,还提出一种更高的……道德原则!”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里边存在着一个极其难解的悖论,讲理之人哪里需要别人讲理。”
陈平安笑道:“不管怎么说,我都不敢贪功,因为提出这些学问宗旨的,正是我的先生。”
“难怪陈先生能够如此豁达,待人处事这般从容。”
袁黄感叹不已,只是很快补上一句,“真是名师出高徒,陈先生的先生,学问有多高,晚辈不敢想象。”
陈平安笑着拍了拍袁黄的肩膀,“袁黄,以后你如果真有机会在落魄山落脚,那就可以反证一事了,一山风气,与我无关。”
都是你们一个个自带上山的。
关我屁事。
我这个当山主的没跟你们计较,你们还有脸怪到我头上?
袁黄哪里知道落魄山还有这种家风门风,只当是自己去落魄山学拳一事,陈剑仙已经答应了一半。
袁黄和乌江也都告辞离去,打算结伴游历江湖一趟,两人确实投缘,一见如故。
作为临别赠礼,陈平安便跟两位年轻武学天才,多说了几句可虚可实的拳理。
“未学真功夫,先吃苦跌打。武夫有了拳意上身,才算真正登堂入室。你们既然是结伴游历江湖,平时可以多切磋,胜负心不可过盛,但是更不可全无。切磋之外,饮食起居,跋山涉水,更是练拳,每一步都可以是拳桩。钟倩那是祖师爷赏饭吃,才可以每天惫懒混日子,千万别学他,你们也学不来。”
“可要说学成了一身杀人术,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就是人随拳走,而非人递拳。拳会越练越死,说句难听的,就是取死之道。”
“拳谱、拳招千千万,在我看来,拳法至理就只有一点,任你是谁,拳高几境,与之对峙,也敢递拳。”
“所有性格,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如剑双刃。归功于年少时父母管教,师长约束,再往后,无非是佩弦自急,佩韦自缓。”
之后陈平安再将狐国的确切地址告诉他们,顺便打趣一句,都是气血旺盛的年轻人,可别进了狐国就看花眼,温柔乡是英雄冢,再无心练武了。最后再有意无意提醒两位年轻武夫,山河壮丽,人间有大美,我辈武夫多走多看,别走马观花一般不上心,那么本身就是学武,可涨拳意。
乌江只当是一句剑仙蹈虚的大言空话,年轻人点头飞快且起劲,实则却是心不在焉的。袁黄却是一字不差,默默记在心里了。
周姝真苦笑道:“陈剑仙,我确实早就知晓蒋泉身份,他当年之所以能够找到敬仰楼,再来讨要武学秘笈,都是我故意为之,将其视为一颗暗棋。”
陈平安说道:“没什么,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当然了,我不是什么书院君子,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再加上你今天的意气用事,说好了,事不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