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抓,王烈带着吏民把孙族包围,孙族抗拒守之,吏民畏惮,没人敢靠近,王烈命令吏民:“敢不去攻打孙族的,和孙族同罪!”吏民这才上去围攻,孙族因此害了怕,把盗贼送了出去。
此事固是王烈的政绩,可反面的例子却是孙氏,正是他们的豪强不法,才显出了王烈的“明赏罚”。孙乾却是并不给自己族中遮羞,虽没有细说此事,但对王烈仍是褒誉之词。
孙乾又道:“鄙族孙邵,孔北海辟为功曹,赞以廊庙才,鄙族之循臣也。”
原本的历史中,这位孙邵后来去了东吴,孙权称吴王后,他是首位丞相。
不过对这件事,孙乾自然不知,荀贞却也不知。
所以尽管听了孙邵被孔融誉为廊庙才,荀贞料其或有真才,但也不过是听了就罢。
荀贞问孙乾北海人物,却不仅仅是为了想知道他的家乡有什么名人,而是别有用意的。
见孙乾的讲述告一段落,荀贞徐徐问道:“除郑公与此数君,可还有别才?”
孙乾老老实实地回答道:“余虽有之,不足为明公道也。”
荀贞顿现失望之色。
孙乾看到荀贞的神色,心中纳闷,问道:“明公问乾郡人物,可有何心意?”
“实不相瞒,郑公为贵郡大儒,我料贵郡必多英杰,今徐方初定,正需俊才辅佐,故有意从贵郡延请三四,以明我政。”
孙乾面现为难,说道:“王、孙二君,俱已为北海所辟,管、邴二君,现远赴辽东,此四君,明公恐都难用。”
荀贞心道:“不需你说,我也知道!”
孙乾忽面现喜色,说道:“是了,倒有一人,明经通义,道德高尚,明公如能辟而用之,必可稍得佐助。”
“噢?此君是谁?”
“汝南程德枢,乾之同窗,现亦在南城,从吾师左右。”
荀贞没听说过“程德枢”这个名字,又听孙乾说他“明经通义,道德高尚”,只是讲其学问和道德,却是没提处政的才干,想来应只是个儒生,便是辟来也无实用,不过这个话头是由自己提起的,现下孙乾既然举荐了一人,却是不可不用,因故作喜色,说道:“既得从事举荐,此君必儒林名生,我今日即遣人去南城礼辟。”
孙乾见荀贞接受了自己的举荐,很高兴,说道:“明公屈己下人,求贤如渴,徐方百姓幸甚!”
荀贞谦虚几句,又和孙乾聊了些别的,送他出堂。
看孙乾离去,荀贞回位中坐下。
他翻了翻刚才看的案牍文册,随手又将之掩上,望向院外,心道:“本想通过孙公祐,能从青州辟得数士,於今看来,却是不行了。罢了,且再寻时机,布局青州吧。”
遣姚昇还乡,以与吴郡名族结婚姻召孙乾来,问北海名士,以布局青州,这便是荀贞要办的两件不太紧急、而事关日后发展的事。这两件事却是只办成了一件。
却是说了,为何不遣孙乾回北海,也与北海大姓结婚姻?
这是因为:联姻这种事情,一次联姻一地就足够了,不能同时联姻各地,否则,在别人看去,又是和吴郡大姓联姻,又是和北海大姓联姻,那么他到底是想干什么?图谋也太明显了。并且这两郡虽皆与徐州接壤,然却一南一北,分属两州,如是这么做,也未免显得太贪心了点。
吴郡、青州之外,荀贞还想先在兖州落个子,但是苦於帐中没有兖州士人,与兖州却是搭不上线。他望了会儿院中的绿树、花苑,心道:“去年应劭把青州黄巾击退,驱赶他们入了豫北、兖中,如想落子兖州,借口剿灭黄巾是个好借口,只是一来兖州无人向我求助,二来,如击黄巾,便要动兵,可周昂迟迟没有南下,我这兵却也是动不得。”又心道,“想来也是怪哉,袁本初表周昂为豫州刺史已有旬月,周昂却怎么还在冀州,未有南渡?”
想到这里,荀贞唤堂外的原中卿:“去问问,近日可有冀州的信来。”
荀贞早年相继在赵国、魏国为长吏,在冀州的熟人不少,故吏也很多,比如现被袁绍委以重任,辟为治中从事的审配当时曾被荀贞辟为魏郡郡府的上计吏,今虽数年未见,远隔数千里,可两人还是时有书信来往,固然审配不会在信中故意泄露袁绍军中的军机密事,可他身在帷幄,每日接触的都是军政事,荀贞与袁绍又是一党,非为州敌,所以在写给荀贞的信中,他时而难免也会提上几句军政之事或冀州当前的形势,这也正如荀贞在给他的回信中有时也会说上几句对徐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