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63 荀姚谒见陶恭祖 江湖豪气陈元龙(3/4)

件事就可以暂时不说;可如果荀贞接下来的“态度”依然强硬,让他无法接受,那么说不得,便是荀贞不好对付,为了自身在州中的权力,他也得“硬碰硬”了。

    便在此时,荀贞适时地遣荀攸、姚昇带着厚礼去州治拜谒他,并奉上了袁绍等写给陶谦的信,还又扯出了孙坚,姚昇并又搬出了“同州邻郡之谊”,多管齐下,这也算是让陶谦看到了荀贞的“态度”,或者说,这也就算是给陶谦了一个台阶下来。

    荀攸言辞文雅,姚昇豪气善谈,因了荀贞此前的交代,他二人在见到陶谦后,又俱皆执礼甚恭,给足了陶谦面子,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两人与陶谦的这次会面称得上圆满二字。

    荀攸代表荀贞,诚恳地向陶谦解释了“杀州吏”一事,解释说荀贞并不是存心要杀这个州吏以立威的,而是不得不杀,本郡的亭长在眼皮子底下被杀了,身为新任太守的荀贞不能没有任何反应;又因此而说到了州府征粮一事,荀攸代表荀贞,婉转地对陶谦说:不是广陵郡想坏“规矩”,不想给粮,而是广陵的百姓实在是已经很苦了,两餐不继,这个粮实在是负担不起、交不起了,十分恳请陶谦能够暂缓一下对广陵的征粮,等到秋收后再征不迟,到时哪怕是多给一点也行,并主动提出,若黄巾来侵,荀贞愿亲率兵从陶谦击之。

    本来就觉得荀贞难收拾,见荀贞又这么上道,主动来变相的道歉、赔礼,陶谦也就顺水下船、借梯下屋,放下了杀州吏之事,暂而不提了,不过为了保护他在徐州的权威,对广陵郡的输运粮食一事,他却只是答应可以稍微减免,但绝对不能免掉。

    荀攸在来前,得到过荀贞的吩咐,不要和陶谦起争执,陶谦说什么就听什么便是,反正服从不服从,不在陶谦,而在荀贞,所以荀攸的态度很好,在把己方的意见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后,不管陶谦对此有何反应,同意或反对,他都不再多说一句,而只是恭谨应是。

    搞到后来,反倒让陶谦生疑,怀疑自己是不是高看了荀贞,没想到荀贞盛名在外,又是军功赫赫,甚至早年时还有人说他是“酷吏”的,但派来的这个荀攸却怎么这么软弱?不管自己说什么,他都唯唯应是,绝不多争一句。这和荀贞在外的名声太不相符了。

    陶谦是个有才能的人,刚傲自矜,通常这类人对有能力的人是可以保持尊敬的,但对软弱无能的人,却是难以高看礼敬,不过好在荀贞在外的名声甚大,他倒是没有因此而就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试探荀攸,没有因此而干脆提出更过分的要求。

    荀攸、姚昇在郯县待了五天,除了拜谒陶谦,又遵照荀贞私下的吩咐,特地对陶谦的部曲多加了下注意。

    陶谦在县外的兵营他两人进不去,但在县中戍卫的兵士他两人却是可以看到,在这几天中,还在州府中见到了一些陶谦帐下有名的将校。

    陶谦麾下兵士多是丹阳兵,不愧“丹阳出精兵”之名号,确实精悍骁勇,只看行止、外表,就知俱为精卒,不可小觑。

    荀攸、姚昇暗下比较,将之与荀贞麾下的部曲做比,得出结论:陶谦帐下的丹阳兵虽说经历过去年的击徐州黄巾一战,但到底是新卒居多,所以如果在战场上,一比一的战斗,绝非是荀贞部曲的对手,二比一,荀贞也能取胜,三比一,至少平局,可如果再多就不好说了。

    陶谦帐下的丹阳兵现有几千人,再加上泰山兵,那就是上万之众了。

    泰山郡久多贼寇,民敢争斗,素来也是出精兵之地,对臧霸等泰山诸将手下的这支泰山兵,荀攸、姚昇是知道的,知道他们在去年击破黄巾一战中立下了很大的军功,应该也是一支能战的队伍,只是因为他们驻扎在琅琊郡,却是无能见到,也不知比起丹阳兵来如何。

    至於陶谦麾下的将校,荀攸、姚昇见到了好几个,却都不如荀贞帐下的将校出众了。

    陶谦在徐州的军事力量可分为两块儿,一个是亲信的丹阳兵,一个是收揽到的泰山兵。

    丹阳兵系统这一块儿又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后勤,一个是作战。

    后勤这这块儿是以笮融为主。

    作战这块儿是以曹豹为主,曹豹之下,又有吕由、张闓等将。

    和笮融一样,曹豹等人也大多是丹阳人,他们和陶谦的关系以及在陶谦军中的地位类似许仲、江禽、陈褒等和荀贞的关系以及在荀贞军中的地位。

    这些陶谦倚重的丹阳兵将校,以荀攸、姚昇观之,固是各有其能,然如论勇武,却是无有能比得上刘邓、典韦、赵云、关羽、张飞等的,如论风流多才,也是无有能比得上辛瑷的,如论沉稳有大将之风的,则是无有能与许仲等比肩之的,而如论年轻俊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