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毋要临渴而掘井(3/3)
堂上大吵大闹,质问荀贞:“二令同居一县,吏、民皆拜‘守令’,下吏虽不才,亦‘朝廷命卿’,试问明公,你这是把朝廷的诏令置於何地?”
结果荀贞就给他了一句话:现正值夏收,将要秋种之际,此一年中最要紧之时刻,你有把握把今年的夏收、秋种搞好没有?如有,我马上把“守令”调回,但如果你搞不好,那么我就要治你的罪;如没有,你就请回去吧,等秋种过后,我自会把守令调回。
这个人尽管是个愣头青,却也听说过荀贞的行事风格,荀贞把夏收、秋种的大帽子戴下来,他初来乍到,不熟民情,最要命的是县中的吏员、地方的百姓都不配合他,万一他没把夏收、秋种搞好,以他对荀贞在魏郡的行事风格的了解,荀贞是真能做出来治他之罪的事的。
一惧荀贞治罪,二来也是听荀贞给他了一个底线,即等秋种之后就把守令调回,总算是有了个盼头,所以他强忍怨气,没再多说,辞别归县去了。
荀贞之所以说等秋收之后就把守令调回,却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的道理就是诛赵这件事,现在是五月,等到秋种过后,这中间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以目前的进度来看,有了这两个多月,那么搜集赵家诸人在各县不法违纪之罪证的工作大概就能完成个七七八八了,只要这项大事能完成,各县的守令长、守丞尉自也就可以回来了。
简而言之,荀贞对在郡中诸县的权柄真是并不看重,他之所以这么做,全是为了搜集诛赵的证据,是为了能更方便地行事。
说起来,虽然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赵忠大概是不能因为李鹄之事再治罪於他了,可赵忠岂会甘愿吃这么个哑巴亏?他必然会衔恨,肯定会再找机会整治荀贞。
所以说,荀贞现在是颇有隐忧,他只有争分夺秒,尽快、尽早地把诛赵之证据搜集齐全,才能去掉此忧,只要有这些证据在手,即便赵忠今天就能找到借口,让天子治罪於他,可也没有关系了,因为他可以马上动手诛赵,诛了邺县赵氏之后再逃亡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