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01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2/3)

州吏离席起身,来到王芬的案前,接过荀贞的上书,展开细看,却见荀贞在书中写道:“贞夜观北方之气,云赤而仰,此败气也。筮而后卜,俱凶象。如击杨氏,恐不利。”

    这个州吏看罢,笑道:“明公,下吏虽是冀州人,也知颍川荀氏家传《易》学,荀中尉家学渊源,通晓卜筮之术有何奇怪?”

    王芬点头称是。

    王芬早就知道《易》是荀氏的家学之一,他昔年与荀昱、荀昙兄弟相熟,和荀爽也有过数面之缘,对昱、昙、爽三人在《易》上的造诣佩服得是五体投地,——要非如此,他也不会轻信荀贞上书中所云之“击杨氏,恐不利”。

    ……

    假托望气卜筮之言,荀贞把王芬糊弄了过去,哄骗他收回了成令。

    可只让王芬收回成令却还不够,还得想办法把褚飞燕从杨氏、从巨鹿赶走才行。

    褚飞燕一日不离开巨鹿,荀贞此次出兵就一日不算功成。

    兵营里,帅帐中。

    荀贞、荀攸、宣康、徐福、许季等人立在地图前,讨论该如何才能把褚飞燕逐出巨鹿。

    徐福说道:“杨氏周边的地形有利於贼兵,我军不能硬攻,要想把褚飞燕赶走,只能智取。”

    荀攸以为然,颔首说道:“前数日在郭太守为迎中尉而摆的酒宴上,田公引李左车之言,云‘百战奇胜’,现在就是用‘奇’之时了。”

    正面交战没有把握取胜,那就只能出奇兵,以奇胜之了。

    荀贞细细审察地图,问徐福、许季、宣康:“卿等可有逐贼之策?”

    宣康、徐福、许季皱眉思忖,一时均无计策。

    “公达,你可有良策?”

    “倒是有一策,只不知可行与否。”

    “说来听听。”

    荀攸上前一步,手指点在地图上瘿陶的位置,向下滑动,滑过汦水,随后转向右移,顺着汦水的河道折往斜上去,最后停在了汦水北岸的一个地方。

    他一个字都没有说,但荀贞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看着地图,入神地深思了会儿,荀贞重重地在荀攸手指最后停留的地方击了一拳,说道:“就按此策来!”

    宣康、许季没有看懂。

    宣康惑然不解地问道:“荀君的意思是建议我部从此地渡河,偷袭杨氏么?”

    荀攸手指最后停留的地方名叫薄落亭,在杨氏的东南边,离杨氏有二三十里地。褚飞燕等贼就算是再谨慎小心,也不可能会在离杨氏三十里的地方布防,从此地偷渡过河是完全可行的。

    许季也是大惑不解,说道:“刚才不是说不能硬攻杨氏,只能智取么?就算从此地偷渡过河了,可最终不还得硬攻么?”

    荀贞见徐福注目地图,独不出声,乃笑问道:“阿福,你可猜出了公达之意?”

    徐福答道:“荀君之意应是:我部先诈做南撤归赵郡,然后潜行向东,顺汦水西北上,从荀君最后落指的这个地方渡河,……。”

    荀贞含笑问道:“接着呢?”

    “接着北上击阜城。”

    一言既出,宣康、许季恍然大悟。

    宣康喜道:“此避实就虚,围三缺一之策也!此策如能得行,诸贼唯有弃杨氏西北遁。如此,杨氏可以收复,巨鹿郡南亦可收复了。”

    阜城县不是巨鹿郡地,是安平国地,位在巨鹿与安平的接壤处,处於杨氏的东北边,距杨氏约五十里。此城现也在贼兵之手,不过城中驻军不多,攻之不难。

    避开有数万贼兵屯驻的杨氏,改击城防空虚的阜城,此是“避实就虚”。

    阜城在杨氏的东北边,瘿陶在杨氏的北边,高邑在杨氏的西边,打下阜城后,此三地就能形成一个对杨氏的半包围,单单把西北方向留给了杨氏城中诸贼,此是“围三缺一”。

    数万贼兵屯驻杨氏,日用耗费必然很大,阜城在贼兵手中的时候,他们需要的补给可以从北路来,而阜城一旦落入汉兵手中,北边的补给就送不来了,在这个情况下,褚飞燕等只能放弃杨氏,向西北撤退。杨氏的西北边是常山,换而言之,就等於是把贼兵的主力赶出了巨鹿。

    宣康越想越兴奋,说道:“阜城的贼兵肯定想不到我部会绕过杨氏,改击阜城,我部有备贼无备,一战即可取城!……,荀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