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出,往去城下通传。
荀贞不管城里的动静,接着率部往北边去,往前又行了两三里,路边碰上了李骧留下的几个兵卒。
荀贞召他们近前,问道:“可见着贼兵的踪迹了?”
“见着了。”
荀贞大喜,问道:“在哪里?”
“我部追击至此,望见了贼兵殿后的部队,李君命我等留下来给中尉指路,他自带部卒追上去了。”这几个兵卒指向西北边,说道,“贼兵殿后的部队一路向济水逃去。”
荀贞立刻传令,“召玉郎、云长诸君回来!令他们分从左右奔行穿插去济水南岸。”
两个传令官接令,打马奔去。
荀贞复带诸部顺着这几个兵卒指的方向继续追击,路上,他问这几个兵卒:“殿后的贼兵有多少?”
“三四千人。”
“可知是以何人为首?”
“遥见其旗,上书一个张字。”
贼兵中最有名的张姓之人当然是张牛角,而今张牛角已死,这个留下殿后的又会是谁?据荀贞打探来的情报,除了张牛角之外,贼兵里似乎没有特别有名的姓张之人了。
荀贞心中一动,忽然想道:“张牛角死后,褚飞燕改姓张。这个留下殿后的人莫非就是他?”
荀贞已经很重视褚飞燕了,但如果这个殿后之人果真是褚飞燕的话,那对褚飞燕的重视还得再提高一个档次。荀贞知道褚飞燕在张牛角之后接任了黑山军的统帅之职,身为统帅,却主动带兵断后,即便此举是为了稳固他统帅的地位,这份决断、胆气也非常人可有。
荀攸打断了荀贞的思索,说道:“中尉,城门开了。”
荀贞转头望去,见东北边的瘿陶城门大开,一支人马从城中出来,最前打着一面黑底红字的大旗,上书一个郭字,是巨鹿太守郭典亲带步骑来追击贼兵了。
“中卿,你去把贼兵逃遁的方向报於郭太守。”
原中卿接令,飞马前去传讯。
……
郭典正当壮年,但因为这些天没有睡好之故,看起来很是疲倦,得了原中卿的报讯,他带着八百郡卒紧随荀贞部向西北奔去。
“宣君,荀中尉此次带了多少人马来援我巨鹿?”
“三千步骑。”
“自去年军中一别,说起来,已有大半年没见过荀中尉了。我听说荀中尉在赵郡先后击平了数股巨贼,斩获数万,今次张牛角、褚飞燕生乱,冀州半壁动荡,而独赵郡无事,荀中尉不愧是皇甫将军看重的人啊。”
郭典与荀贞的交情不深,他两人只是同在皇甫嵩帐下效过力罢了,这次荀贞带三千步骑出郡来驰援他,虽从宣康这里听说是因为刺史的檄令,但郭典对此依然充满了感激。
“中尉命我代为致歉,为追击贼兵,不能在城外迎候府君,失礼之处,请府君毋要责怪。”
“中尉统兵出郡,救我巨鹿,我感谢还来不及呢,又怎会责怪?”
贼兵已撤,荀贞渡河来到,郭典肩上的压力顿时为之一轻,与宣康、原中卿谈谈说说,五更前后,他与部下的郡卒来到了河边南岸。
南岸上,正一场激战。
宣康、原中卿前头引路,带着他找到了荀贞。
“多谢中尉相救之情!”郭典下揖行礼。
荀贞闻声回头,忙快步近前,回礼笑道:“郭公!别来无恙啊?”
“全亏了中尉驰援,我瘿陶才得以保全。”
“说来惭愧,因汦水北岸有数千贼兵驻守、我部亦缺船渡河之故,我在汦水南岸待了三天,未能尽早过河,以至贼兵围城至今。救援来迟,还请郭公勿怪。”
郭典跟着皇甫嵩打过仗,知些兵事,能够理解荀贞为何不能早点渡河,说道:“前数rì,闻得贼帅张牛角中矢而亡,本以为贼兵会就此撤退,却不料彼等非但不退,攻势愈烈,想来若非中尉在河对岸虎视,这瘿陶之围还不知道会到何时!”
他这话说的不错。
褚飞燕之所以撤兵,固然主要是因为张牛角一死,联军士气不稳,他得换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来巩固他联军主帅的地位,此外,亦有对岸有荀贞、他担忧荀贞会趁机进击的缘故。
河边的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划破静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