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50 搜山千骑入深幽(四十一)(2/3)

尉初起兵,独击波才、何曼时打过这样的苦战。”

    荀贞转回头,再又上下打量黄髯。

    黄髯被两个兵卒压着,跪在地上,垂头丧气地低着头,不敢迎视荀贞的目光。

    见荀贞只打量黄髯却不说话,荀攸猜出了他的心思,心道:“贞之必是在犹豫要不要招降此人。”

    招降黄髯有两个好处。

    一则,可以让赵国境内的山贼知道,荀贞不是滥杀之人,他们只要投降就会有活路。二则,今番芦岭之战,荀贞部虽然获得了大胜,可黄髯的部卒并没有被全歼,原先被黄髯留在山顶的那一二百守卒在被陈午、陈到击败后,约有百余人四散逃去了山林中,这些逃走的败卒说不多不多,说少也不少,留着是个麻烦,若招降了黄髯,也许能把这些逃卒也招降过来。

    不过话说回来,招降黄髯也有坏处。

    坏处就是:黄髯是黄巾余部,且不说他肯不肯投降,他就是投降了,对他的忠诚度也没把握。

    招降黄髯有利有弊,相比之下,利大於弊。

    首先,不能因为对黄髯的忠诚度没有把握就放弃那两个好处;其次,就算黄髯降而复叛,料来他也难有什么作为。

    以荀攸对荀贞的了解,在荀贞做出决定前,荀攸已猜出:“贞之能容人、敢用人,连何仪、李骧这样曾经统带上万、数千人马的黄巾降将都能接纳,并委以兵权,想来对这个黄髯也是能够接纳的。”

    果然如荀攸所料,在短暂的犹豫过后,荀贞决定招降黄髯。

    他上前两步,把黄髯扶起,拍了拍他的胳臂,注视他的眼睛,笑道:“巨鹿一战,君负我胜,今芦岭一战,又是君负我胜,还要不要再打第三仗?”

    黄髯不像左须,他和荀贞没有私仇,并且他虽然信奉黄巾道,但却并非是坚贞信徒,在生死与信仰之间,他当然不会选择信仰,被李骧生擒、押来见荀贞时,他忐忑不安,深恐会被荀贞杀掉,这时听得荀贞笑言,似乎没有杀他之意,他忙恭谨地道:“将军神威,小人畏服。”

    “哈哈,我不用你畏服,我想让你降我,……,君须髯美盛,勇武兼人,本是佳人,奈何从贼?而今战败被我所擒,可愿降否?”

    黄髯拜倒在地,伏首说道:“愿降将军。”

    “我不是将军,赵郡一中尉耳。”荀贞欢畅大笑,再次把黄髯扶起。

    黄髯个头不低,身材雄壮。

    荀贞的目光在他的须髯上停留了下,摸了一把,笑顾荀攸、邯郸荣等人,说道:“真是美须髯也!”令宣康找了个帻巾来,亲手把黄髯散乱的头发扎好,用帻巾包裹住,又拽着自家的衣袖把他脸上的血污擦去,笑对他说道,“我麾下雄壮高健的勇士很多,相貌堂堂的美男子也有不少,而有如此之美须髯者,唯君耳!待回去邯郸,我当赠君一锦囊,专来盛君之美须。”

    随着地位的上升,也随着招揽来的人才越来越多,荀贞在接人待物上亦渐变得成熟,如果说他以前的“推心置腹”还有刻意的迹象,那么他现在的“推心置腹”就几近浑然天成了。他与黄髯是初见,不多时前两人还是敌我两方,而看他对黄髯的言谈举止却好像是老熟人一样。

    他亲切、随意的态度立竿见影,马上见效。

    黄髯因不知他的为人、秉xìng,虽然降了给他,本来却还是有些不安的,这会儿被他几句话一说,几个动作一做,虽不敢说不安尽去,却也是大为安定了。

    黄髯一降,底下的事儿就好办了,有他出面,降卒里纵有不甘的也不再蠢蠢yù动了。

    荀贞吩咐夏侯兰记下李骧擒获黄髯的功劳,随后即令李骧带着黄髯去山道上安抚降卒,——夏侯兰是程嘉、陈午两屯的军法官,也一直都在前线,不过他虽善shè,近身格斗能力却不出众,所以没有上过阵。

    打扫战场、收拢兵卒、安抚降卒,等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便在这时,又几个人抬着一人从山道上走下,来到荀贞近前,这几人把抬着的人放到地上,跪拜在地,叩首涕泣,说道:“禀报中尉,何君追敌时为敌所伤。”

    荀贞转目向被放在地上的那人瞧去,见却是何仪,抬他来的这几个兵卒都是跟着何仪投降的黄巾旧卒。

    荀贞连忙快步走近,蹲到何仪身边,只见何仪的腹部受了重创,应该是被环首刀所伤,整个腹部都被划开了,鲜血染满衣甲,肠子都显露在外。

    荀贞吃了一惊,没想到在攻山时何仪没受伤,反倒在追敌时受了这等重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