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7 搜山千骑入深幽(八)(5/6)

然上的地域亲切感,黄宗对他亦有此感。

    黄宗笑道:“适才中尉述说贼事,条理分明,清晰明了。贼虽处远山之中,而中尉讲之,却如反掌观纹。中尉将才武略,才具秀拔,平舆许子将赞誉中尉是‘荒年之谷’,确然如是。”

    黄宗是汝南人,许劭也是汝南人。许劭的月旦评天下知名,往昔之时,他对某人的一句褒誉或者一句贬损,往往旬月间就能传遍海内,现在虽因战乱方息,世道尚未安宁,道上多有盗贼之故,消息不如以前传得快,可汝南本地人却也早就知道了他对荀贞的美评。黄宗前不久接到了战后的第一封家信,在信中读到了这件事。

    段聪却是初次听说此事,他低声重复了两遍“荒年之谷”这四个字,拍案赞道:“许子将真识人者也!可不就是么?中尉来赵国前吏民不安,中尉来后,一战击斩左须,我刚才在宫门口等中尉的时候,遥见街上的百姓奔走相告,俱皆欢颜,中尉可不就是如荒年之谷一样么?”

    许劭名闻海内,月旦评闻名遐迩,袁绍惧得恶评而不敢“舆服”入汝南境,单车归家,曹cāo早年为求一评“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可见其影响力。刘豫、刘衡等本就也在惊诧荀贞对山谷中诸贼的了解,此时闻得许劭对荀贞的这句美评,对荀贞更是高看,连连称赞。即使如“持正自重”,不苟言笑的何法亦不再只板着个脸,破例称赞了荀贞几句。

    刘豫开心地说道:“山虽藏贼,国有中尉,孤可安枕而眠。”

    荀贞知天下将乱,是有意要在赵国中尉的任上干点事情的,他只有管军之权,没有管民、财、粮之权,要想干点事情,就必须得到国中诸吏的支持,至少不能被他们反对,这会儿见诸人对他都是欢颜相向,甚是满意,心道:“那何法本来正襟危坐,不出一言,此时却也开口赞我。许子将的一句赞语竟似强过我麾下两千步骑!”满意是内心的事儿,表面上秉持一贯的自谦,他谦虚地对刘豫说道,“贞幸得备位,知能浅薄,唯知尽忠王事,死而后已。”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张角、张梁、张宝伏法后,冀州黄巾余部散逃入山中,遁藏在中山、常山、赵、魏诸地,如贞方才所言,左须之外,今国内尚有黄髯等多股黄巾,又有趁乱而起的多股盗贼,群盗林立,多者数千,少者三四百,林林总总,合计怕有近万,甚至万余。是以,贞以为,大王与诸公且不可因为马服山的一场小胜而就对西、黑山谷里的诸贼掉以轻心。”

    刘衡颔首说道:“中尉言之甚是。”问荀贞,“中尉既尽知贼情,那么想来定已有平贼之策,吾愿闻之。”

    击讨西山、黑山的诸贼关系到赵国的安危,关系到诸人的身家xìng命和rì后仕途,刘豫诸人皆目注荀贞,静听他说。

    荀贞心道:“我的‘平贼策’却不可尽说与你们听。”

    到任以来,他rì夜筹思,对该如何“平贼”早就有了一个腹稿。不过,他的这份腹稿并非全是“平贼”,更多的是如何借机扩充实力。如掌控郡兵、征召壮勇、控制城防等等。这些内容他不能直言不讳地说出,得改头换面,换个说法。

    对此,他早有预备,说道:“贞之策唯二。”

    “两个办法?是什么?快请言之!”

    “其一,防疫。”

    段聪说道:“防疫?”

    “只广宗、下曲阳两役,贼兵与我军的死者就不下十万,东郡、汝南、颍川、南阳这些地方亦战死者甚众。别的不说,单只我的部曲,从颍川到巨鹿,几个月的功夫就十折其三。战死的兵士、贼人很多,因为战乱而死的百姓更多。贞自出颍川,历经数州、诸郡,沿途所见,死者枕籍,坐在马上远望近视,近则饿殍满道,远者伏尸遍野,狐狸衔尸去巢,豺狼争食其肉,种种惨状,诸般不忍,仅贞亲眼所见,因战而亡者何止数十万!

    “这么多死在乱中的人,rì头曝晒,雨水冲刷,地方上如果不加安葬,势必会引起大疫。一旦疫病再起,便是给了那些不轨之徒机会,恐怕又有人谋逆叛乱。”

    桓、灵以来,天下屡起大疫,殿中的这些人或者亲历过疫病之时,或者家、族中有人死在疫中,听得荀贞说起疫病,无不sè变,颇有点谈虎变sè的意思。

    刘衡说道:“中尉说得对!前几天我就在考虑这件事了,正打算传檄各县,令诸县的县令、长遣人分去各乡、里,催促乡之蔷夫、里之里魁妥善安葬死者。”

    刘豫问道:“防疫是其一,其二是什么?”

    “备粮。”

    “备粮?”

    “今年的贼乱耽误了chūn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