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32 圣旨一下赴冀州(二)(3/4)

心向党人,皇甫嵩对党人、士族也是十分厚待,故此荀贞可以坦言无忌,不必隐藏心中想法。

    皇甫嵩说道:“此辈阉宦,天下皆知其恶,而天子宽仁念旧,却始终不忍弃之。贞之,黄巾虽势大,疥癣之疾,这乱政的宦者才是我大汉的沉疴痼疾啊!张、赵诸宦一rì不除,我大汉一rì就不得安宁。就算平定了黄巾之乱,rì后怕也会又有别的变乱!”

    “将军英明。”荀贞顿了顿,看了看皇甫嵩的面sè,问道,“不过话说回来,张、赵诸宦虽为我大汉之疾,但却深得天子信用。将军,张常侍索钱五千万,这钱?”

    “断不能给!”

    荀贞点了点头,不再说话。皇甫嵩岂不知不给张让这五千万,张让必会在天子耳边搬弄是非,可若把这钱给了却必会遭天下士子唾弃。一边是获罪於天子,也许丢官身死,一边是被士族唾弃,身名俱裂。汉人重名节,皇甫嵩宁愿选择前者,也绝不会选择后者。

    说完了这件事,皇甫嵩把话题转回,说道:“所以我刚才对你说,贞之,卿出身名族,应知天下之势。”

    “将军请说。”

    “你刚过弱冠之年,适逢党锢之解,前程远大,不知你对你的将来有何打算?”

    荀贞心道:“我对我将来的打算自是或入朝为郎,或求一美县为千石令。”心里这么想,因为搞不清楚皇甫嵩的意思,话却不能这么说,他说道,“对将来的打算?贞还没有想这么远,贞只想快点平定黄巾,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

    皇甫嵩笑了一笑,说道:“‘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好,好,说得好。可是贞之,百姓怎样才能安居乐业?只平定了黄巾就可以么?”

    “贞愚昧,请将军示下。”

    “这儿没有外人,只有你我,我就对你明言吧。”

    “是。”

    “贞之,我很看好你。汝南西华一战,我观你在前阵破贼,英武跃马,所向无敌,非常喜爱,当时我说了一句话,你可知是什么么?”

    荀贞心道:“当时我在前边杀贼,又没在你身边,怎能知道?”恭谨答道:“不知。”

    “我当时说:‘将来定边讨贼安汉室者,此子乎’?”

    “定边讨贼安汉室?”荀贞心道,“这是何意?”

    皇甫嵩转过身,对荀贞说道:“朝中政局如此,你年轻,没必要牵涉其中,昔年班超投笔从戎,慨然而言:‘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今北疆的羌人常常作乱,祸害边郡百姓,甚至扰乱北国,贞之,以你的智勇才干,如果在边疆,定能安定一方,上为天子解忧,下,则亦能使北地百姓安居乐业。”

    荀贞从来没有想过去边疆当官,突然听到皇甫嵩这番话,他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他也知皇甫嵩这是为他好,要不然不会对他说出这番肺腑之言,他心道:“若是在中原太平之事,立功边疆、以取封侯倒是可以一做,但是现下?”

    他没去过北疆,风俗人文皆不知,语言恐怕也不怎么通,也没有熟人,一个人跑几千里过去当官,没有丝毫的根基,即使有许仲、典韦、刘邓、陈到等人相助,但北地将门众多,各有势力、利益,羌族部落也很多,只一个站稳脚跟恐怕就得好久,而他记得董卓之乱已经没多少年了,他迟疑了会儿,说道:“贞恐才能不足,不足以为天子解忧,不足以使北地百姓安居。”

    “贞之,你知道我是安定人,也知道我家世代将门,在凉州、在安定也算是颇有声望,至今还有不少吾祖、吾父、吾从父的故吏在边郡为吏、为将,你如果想去边疆建立功业,我会写信请求他们帮助你的。”

    皇甫嵩的曾祖做过度辽将军,祖父做过扶风都尉,父亲做过雁门太守,从父皇甫规更是当年的天下名将,和皇甫嵩的曾祖一样也当过度辽将军。皇甫氏在内地可能不如荀氏等中原士族的名望,但在边地是很有威望的。如能得到皇甫嵩的提携、相助,倒的确是可以加快一些荀贞在边地站稳脚跟的速度。可虽然如此,荀贞对此还是没有什么底儿,他心道:“西凉铁骑名动天下,羌人勇士悍不畏死,若能在边郡站稳脚跟,确是可以组成一支强军,可距董卓之乱没几年了,我能做到么?”他知道皇甫嵩是爱惜他的才华,故此想让他远离朝堂是非之地,可这份好意他一时却难以下决心接受。

    皇甫嵩似是看出了他的为难,笑道:“黄巾虽大势已去,但南阳张曼成仍拥兵甚众、冀州张角仍未兵败,我部已定东郡,接下来要不去南阳、要不去冀州,很可能会去冀州,你现在不用答复我,等彻底平定了黄巾之后再说不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