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寻贤不遇(下)(3/3)
宣康略作回忆,想起了曾读过的一段书:“《传》上:襄公十年,晋帅诸侯伐郑,楚救郑。晋楚‘夹颍而军’。郑人晚上渡过颍水,‘与楚人盟’。荀君,你刚才咱们颍川的这个阳城在战国时曾经属郑,那么,《传》中所的这个郑人宵渡颍水,与楚人盟,应是在阳城附近?”
“不是在阳城,而是就在阳翟北边,就在河对岸的某地。”
“荀君又是怎知的?”
“《传》云:‘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於阳陵,楚师不退’。诸侯军绕过郑国,到达阳陵,楚军不退。晋人不愿撤军,因继续前行,终於楚师‘夹颍而军’。这个‘阳陵’,……。”荀贞转首回顾,扬鞭动后指,“……,就在阳翟与颍阴间。因,郑人宵渡颍水之处就在阳翟附近。”
宣康佩服得五体投地,道:“荀君,读史时,我最愁的就是不知地理。着一个个地名,不知道是哪里。……,荀君,你是怎么知道书中的那些地方都是在哪儿呢?”
这就是有名师和没有名师的区别了。荀贞笑道:“我仲兄家中有一地图,上边得有先秦之古地名。读史若有不解处,一观地图便知究竟。”宣康羡慕之极。荀贞道:“你若想,等咱们行完县回来后,我可以去求仲兄,借来给你观。”宣康喜道:“那可真是太了!”
他和宣康谈论古事,任虽不懂,但听他侃侃而谈,见宣康面现钦服之色,也是与有荣焉。
荀贞这次行县,明面上对阴修、钟繇、荀彧等的是“采风问谣”,实际上还有个更重要的目的,即欲借此机会,遍览郡北诸县之山川地理,城池防御,以及人口多寡、民之贫富,并及各地百姓信奉太平道的情况,以做到心中有数,免得等黄巾起事后,眼前一抹黑,想跑都不知道往哪儿跑。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将从史书上读来的那些战事拿出来,与实地相结合,再与兵法相结合,从中吸取其经验,分析其得失。
这也是为什么他乐於和宣康谈论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