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汝南郡辖下的户口,和广陵郡居然是相差不大。
当然了,这只是明面上的户数和口数,真实的户数和口数肯定是要比这个多的。因为豪强地主隐匿了很多的人口,尤其是在天下战乱已久的而今,更是有许多沦为流民的百姓,投到了豪强地主的门下,以求得口饭吃和坞堡的保护,如之前许褚手底下就有数千家民口。
但人口大范围、大规模地减少,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民口减少,造成了两个直接的问题。
一个是粮食的产出减少,再一个是兵源变少。
兵源暂且不提。
只说粮食,再是节约,一个脱产的士兵,也得三十个左右的百姓来供养,才够他日常的穿用和武器的配备。
荀贞派往洛阳的部队,现已有万余人,再加上还在楼上的第二批援军,总数约在一万五千人上下,如果再加上程普所部,就是两万人了。
两万部队需要六十万的民口,才能够满足日常的需要。河南尹现而下,莫说六十万人口,连十万人口都不见得会有。那么缺出来的这一部分,就只能由颍川郡、陈留郡,还有豫州别郡的百姓来供给;包括后续补充的兵员,可能也要从这些地方来征募。
可是反过来看,颍川、陈留和汝南的情况事实上是大差不差,颍川、陈留会稍好些,但当地的百姓也已经是大为减少,本地又各有驻兵,已经在靠他们供应日常需要了。
这样一来,如果再让颍川等地负担河南尹驻兵的日常供应,对这些地方的负担就会非常得重。
因此,陈群、荀彧一致认为,只靠颍川等地是无法长期供应洛阳驻军的日常用度的。
……
荀彧又说道:“若不屯田,只靠颍川等地供应粮秣的话,时日一久,恐且会损阿兄清名,兼为孙豫州帐下士怨。”
负担过重,会造成两个结果。
一个是,颍川是荀贞的家乡,他的名声就会因此变得不好,连家乡都不照顾,都这般盘剥的人,谁还能信他?不利於他的政治名声。
再一个是,如果让豫州那边供粮过多,孙策即便不说,他手下的那些将校、文吏难道也会没有意见么?
会造成双方的不和。
荀贞认可荀彧的意见,颔首说道:“不错。”
总结来讲,想长期地在洛阳驻扎下去,把河南尹真正变成自己的地盘,就非得屯田不行。
陈群也就不再提出异议,说道:“若是决定屯田,明公,便有个最要紧的问题需得解决。”
荀贞说道:“长文,你说的可是屯田的劳力?”
陈群说道:“是啊!明公,搞屯田,有两个必须的前提,一个是地,一个是民;再有是粮种、耕牛、农具。粮种、耕牛、农具,徐州、兖州可以解决,经陈留运到河南尹,也很便利。田地这块儿,河南尹多废弃的荒田,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力从何而来?固然是可用兵士屯田,但可预见的将来,河南尹的军事压力很大,一边备战,一边屯田?似乎不太可行。”
荀贞把玩着暖炉,想了会儿,说道:“若把青州黄巾的降卒,迁过去部分屯田,如何?”
荀彧思索片刻,说道:“彼等降后,阿兄以恩义抚之,绝无残虐之行,他们大多已是甘愿从从附阿兄,纵其间仍有欲乱者,黑山贼大部已被袁本初剿灭,迁到河南尹后,他们外无响应,即使想要生乱,也难。阿兄,彧以为,可以迁部分过去。”
荀贞说道:“袁术祸乱南阳,百姓流离失所者众多,或遁入山中,或流入颍川,流入颍川的,可叫玄德送到洛阳屯田。”
荀彧说道:“袁本初虽已大致剿灭了河内和冀州的黑山诸贼,然张扬无治政之能,河内境内犹多贼寇、流民,阿兄,是不是也可以从河内招徕流民?”
“我看可以!”
陈群笑道:“弘农郡亦不是不成。”
你一言,我一语,解决了劳力的问题。
初步定下,迁徙部分青州黄巾降卒去洛阳,做屯田的前期劳力;招徕南阳、河内、弘农郡的流民做屯田的后续劳力补充。同时,洛阳驻军也可以不影响防务的情况下,抽出些来参与。
荀贞放下暖炉,下到堂上,踱了几步,说道:“屯田此事,如能按咱们议的,顺利得以实行,假以时日,不仅洛阳驻兵的粮秣问题可得解决,河南尹的元气也能得到恢复,咱们在洛阳的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