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留下足够的兵马。”
王必心领会神,说道:“得王府君相助,借其昔在离石、西河的威望,明公可易得西河士民之心;得韩暹之降,明公可易收白波黄巾之降卒为用,及招降西河白波黄巾之余贼;留下足够的兵马,高使君若相争,不得入西河郡之界也。”
曹操摸着胡子,笑道:“有道是‘先下手为强’,我不止先下了一手,我先下了三手,元才他要仍看不清形势,还是想和我争河西,……他拿什么和我争?”
“然若因此与高使君不和,以致内斗?”
曹操说道:“再说元才可能会与我反目,我告诉你俩,斗不起来的!”
“明公为何确定?”
曹操说道:“我尊他、敬他,我让着他,他总要识抬举的吧?”
“可若是高使君不识抬举?”
曹操抚须笑道:“我对他有仁有义,人皆有睹,他却若执意与我反目,则舆论自有公道!”
王必、史涣顿解曹操之意,齐声说道:“妙哉!妙哉!”
史涣笑道:“明公仁至义尽,而若高使君不识抬举,则太原之士民心尽在明公矣!”
……
却是,曹操为何如果选择丁冲的建议,就只能放弃消灭张飞燕?
原因很简单,张飞燕与其所部藏在太行山谷之中,外有休屠诸胡相助,内尚有兵马数万,灭之不易,不是一场仗、两场仗就能把他完全消灭的,以袁绍已然消灭掉了黑山军其余兵马之大部的强势,最终在与张飞燕打了两仗后,也只能撤军,暂且容忍张飞燕及其所部在太行山北段的继续存在,况乎曹操?如果陷入苦战,进退不得,不免就会痛失此之良机。
所以,二者选一,只能暂先放弃消灭张飞燕这个已定之方略了。
又却说了,韩暹虽降,但白波黄巾造反已久,可谓是“积年老贼”了,其内剽悍、桀骜之士,乃至野心勃勃之辈多有,长安那里现还有他们旧日的著名渠帅杨奉等在,则他们被俘的兵士和散逃西河、河东各地的余部,尽管曹操有意招用,然而,他们会愿意投从曹操么?
曹操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
一则,他早在兖州时,就已经放出风声,说他家也学太平道,这点可以减轻白波黄巾中信仰太平道者的抵触心理;二来,至於白波黄巾中地方豪强这块儿的组成成分,曹操自身是大贵族、大地主的代表,对豪强地主们的心态,他是很了解的,通过自己身份上的影响力,通过他性格中也有着意气任侠、不拘小节这一面对他们的吸引,再通过各种任官、赏赐、表示信任等的手段,他更有信心把这一块儿的白波黄巾收为己用。
……
实际上,史涣、王必提到高干,曹操之所以接受丁冲的建议,还有一个原因,也恰是因为高干,或言之,是因为高干后头的袁绍。
袁绍而下已与公孙瓒开战,依曹操的判断,没个一年半载,甚至更久,袁绍是万万难以和公孙瓒分出胜负的,此亦即是说,进取长安的话,不止凉州兵团的实力受损等等,对曹操来说是个天赐的良机,袁绍在此期间的无
力插手,也是一个难得的良机。
袁绍即便有心,也无力大规模的插手,而只凭高干可能会有的阻挠?
说实话,曹操是根本没把高干放在眼里的。
……
等到曹操收编完白波黄巾、搞定了高干,兵已强、马已壮,后方安稳,遂伺机成功地入主长安,把天子从凉州诸将的胁持下解救出来以后,——要知,董卓祸乱洛阳至今,朝廷、天子已是多年陷入贼手了,这可实打实的是一份无人能及的功劳,朝廷必定会给曹操极大的封赏,而再待至那时?
曹操展望其时,自身名震天下,功劳显著,“挟天子”在手,并且天子也知袁绍不拥护他,那他不但就可以靠着天子的威权,先对付袁绍,把并州完全掌握在手,彻底排挤掉高干,进一步,用朝廷的名义招揽张飞燕,将袁绍限制在冀、幽之内;继而,即使那个时候河南尹已经被荀贞占据,荀贞的势力已经浸入司隶校尉部,可凭着天子的威权,曹操相信荀贞他也是不敢直接违抗圣旨的,也就是,亦能采取灵活的政治、军事手段,把荀贞也限制住。
袁绍、荀贞是当今海内最大的两个诸侯,限制住了他俩,用张飞燕、并州保护关中的西北方向,用弘农郡等屏障关中的正面,曹操接着,再安定境内,西抚凉州,或剿或召马腾、韩遂等这些关中、凉州的诸多军阀,扩充自己的实力,同时,想办法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