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01 秦项鸩死孔北海(下)(2/6)

知其意,便就答道:“非仆一人之意,此乃满城父老的意见。”

    这年长士人提到孔融的时候,虽然尊称孔融为“府君”,可他话里的语气对孔融却称不上恭敬,王规害怕他见到孔融后,会引起孔融的大怒,反而不美,於是对他说道:“劳烦公在此稍后,待在下回府,将公等之诉求禀与府君之后,看府君如何答复,可好?”

    这年长士人说道:“那你便去。”

    王规转身上了台阶,提起衣袍下摆,快步回到堂中。

    孔融仍然安坐於主位之上,正在状似悠闲地翻看书籍。

    要说起来,孔融虽无军略,也非政略大才,可他的胆气却的确是挺足的,不仅此次剧县被荀成部围困,包括之前管亥等部的黄巾军几次围攻剧县的时候,孔融都镇定自如,总是从容不迫的模样,甚至就在外头城墙上喊杀之声震天的响、敌我交战十分激烈的时候,孔融在郡府堂上依旧是安之若素,或者看书、或者抚琴,琴声不乱。对孔融这一点,王规是相当佩服的。

    见孔融正在看书,王规一时不敢打扰,便垂手立於堂上。

    等到孔融把手上的书看完两段,将之放到案上后,王规乃才上前说道:“启禀明公,规已经问过了。”

    孔融说道:“哦?”

    王规说道:“明公,是府外街上聚集了些县中的士人和百姓。”

    孔融问道:“他们聚集在街上做什么?”

    王规吞吞吐吐,似乎不敢回答。

    孔融皱眉说道:“有什么你就直说,无须隐瞒。”

    王规说道:“是,明公,规问得他们聚於府外,是想谒见明公,恳求明公、恳求明公……”

    “恳求我什么?”

    “恳求明公献城。”

    孔融闻言,顿时发怒,说道:“他们是劝我投降的?”

    “启禀明公,他们说,今我剧县外无援兵,而只此孤城一座,守卒不过千余,城池势必难守,一旦城陷,徐州兵入城以后,为了泄愤,可能会劫掠百姓,导致县中士民受兵乱之苦,故而,与其如此,他们以为……”

    “不是给你说了么?有话就说,不必吞吞吐吐。”

    王规说道:“是,是,他们因此以为,与其如此,不如献城,否则的话,若是明公执意守城,而连累县中士民受兵灾之害,也许会累及到明公的美名。”

    孔融拍案怒道:“荀贞之擅犯我郡,围攻我城,目无纲纪,与董卓之流何异?乱臣贼子是也。我今坚守城池,难道是为了我自己的名声么?我所为者,忠义也!”

    王规说道:“是,是,只是明公的这片忠义之心,县中士民恐怕是不能体会。”

    孔融听出王规语气的不对,狐疑的上下打量他,说道:“子法,莫不成你也觉得我最好献城投降?”

    “明公,下吏与明公一样,亦怀忠义之心,但是下吏听了府外街上现在围聚的那些士民的话语之后,觉得他们说的似乎也不为错。如果执意坚守城池不降,那么等到城破以后,徐州兵也许真就会入城劫掠,县中士民则必然就会因此受害。既然如此……”

    说道这里,王规停下话头。

    孔融说道:“既然如此怎样?你有话就说,今天你是怎么回事?动不动欲言又止的!”

    王规说道:“是,既然如此,下吏愚以为,不妨就且打开城门,把这城池给了徐州兵就是。”

    孔融大怒说道:“子法。枉我一直因为你是忠孝之士,今日却才乃知,你竟是这般胆怯,原是个贪生怕死之徒!是我看错了你。”

    王规伏拜在地,说道:“明公,实非如此,且敢请明公,容下吏把话说完。”

    孔融从席上站起,俯瞰他,说道:“你说。”

    王规说道:“下吏的意思是荀镇东对明公一向礼重有加,现在他虽然擅自犯我郡界,是做了错事,但如果明公当面地教诲於他,也许他就会因此而幡然悔悟,把犯我青州的部队给撤回去呢?如此一来,不仅我县百姓不必再遭受兵灾,并且明公亦是大有功於朝廷!”

    一边说,王规一边注意着孔融的神色,见孔融脸上的怒色越来越盛,不敢再往下说,便转开话题,与孔融说道:“明公,何不把叔治召来一问,问问这剧县城到底能不能守得住?”

    叔治,是王脩的字。王脩此时正在城头。孔融於是就命人去把王脩找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