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77 荀镇东巡行二州(二)(4/6)

的粗粮。

    “正该勤俭才是。回头叫元龙令此屯屯长鼓励这家的户主一番,以给余下屯田户做个榜样。”

    出来屋外,荀贞站在里中路上远眺近顾,感受秋风习习,闻着从近处和远处田中传来的泥土、麦子芳香,他感叹心道:“我只是尽其所能做了一点小小的事情,要说起来,对屯田卒的租税还是很重的,可昨晚我听元龙说,他们对我却感恩戴德。民生之艰,甚矣!”

    他倒是也有心给屯田卒减轻一下赋税上的压力,但问题是徐州连年用兵,粮秣的需求很大,如果给屯田兵卒减轻了赋税的压力,那么在用兵上肯定就会入不敷出。

    也是没有办法,只好仍旧用此四六或者五五分成的重税。

    唯一能够补偿的就还是他的那两道命令,对屯田兵卒不许轻辱、要妥善照顾。

    就这个里中看到的而言之,陈登在这两块做得还是不错的。

    荀贞叫陈登近前,说道:“元龙,这些‘里’,就是屯田於此的那些屯田卒长久安身的所在了。我看这个里中现在还没有鸡鸭等禽,里外的空地上亦多是杂草、杂树,……其余‘里’想来也应是如此吧?今年秋收罢了,你可着手弄批鸡鸭之类,分给他们,再移植些桑树来,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闲时可让他们家中的妇人养养蚕、织织布,也算是多个收入。”

    陈登答道:“登正有此念。唯是他们刚被安顿下来,现在还无暇布置这些。明公放心,至迟明年夏天前,登就一定会能把明公的交代尽落到实处。”

    “好,那我就放心了。”

    在开阳待了两天,接着,荀贞又巡视了阳都等县。

    诸葛亮家在阳都,荀贞顺道派了些兵卒,护卫着诸葛亮,让他回他家的故居瞧了瞧。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诸葛亮离开以后,附近邻居无不称羡。且不必多言。

    琅琊郡辖县十三,不可能全部巡完,荀贞沿着沂水向北,开阳、阳都之外,只又巡了分布在此水两岸的东安、东莞两县,在东莞向北去,又巡了与青州北海郡交界的诸县。

    在诸县,荀贞重点巡查的是黄迁於此地的军营,详细地问了黄迁青州北海境内黄巾近些时日的情形。

    黄迁回答说道:“北海的形势很不好,孔北海现在能控制的只有其郡治剧县等寥寥几县而已,并且还都是只能守城,城外已尽是黄巾贼的天下,至於别的县,就是县城,大多也已被黄巾贼占据。其中最大一股黄巾贼的渠帅,即是管亥。管亥之前曾试图犯我琅琊,但在陈府君的大力支援下,末将都将他击退了,——这些末将都上禀过明公。”

    “管亥现下虽不敢再犯我境,但是可有入境寇略之事?”

    黄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道:“有。”旋即解释,说道,“琅琊与北海边界长近三百里,包括了四县之地,琅琊东临海,时或复有海贼来寇,末将虽是日夜戒备,但对於小股北海黄巾贼的入境寇略,末将实是亦无力尽止。”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这不怪你。你且再辛苦些时日,等我徐、兖等地,尤其兖州安定下来后,我会给你增派部队。”

    黄迁应道:“是。”

    这几个县巡下来,琅琊的情况荀贞大体已知。

    总的来说,陈登确有出色的治郡、治民之能,把郡内治得上佳;栾固辅佐,常进良言,无愧其职;黄迁镇戍郡北,屡与北海黄巾、海上贼寇交战,守境之功,亦不可没。

    三个文武主吏,皆是可以信任。

    这日,夸奖过陈登等治郡有功,荀贞从琅琊离开,转往东北,去泰山郡。

    陈登等把荀贞送到与泰山郡接壤之地乃才返回。

    在与陈登等分别前,荀贞把陈登的主簿叫了来。

    避开陈登,荀贞令其主簿,说道:“元龙的饮食,卿以后要多加注意,所食生鱼,日不能超过一碟,他如非要多吃,你可书报与我,我再来训诫於他。”

    陈登主簿应诺。

    却是为何荀贞会对陈登主簿有此一令?

    话要说起,得从数年前,荀贞才与陈登认识时。

    徐州临海,又多水,海鲜、水味俱皆充足,陈登因是好食生鱼片,顿顿都要吃,而且一顿吃许多。荀贞发现了他这个习惯后,记起了他前世时,所看到一个和陈登有关的故事,说陈登之所以不到四十岁便壮年而死,就是因为他喜吃生鱼,鱼中的寄生虫很多,都聚集在了他的肚腹之中,后来华陀给他治过,可是不能根治,他遂最终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