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第56章 张孟卓遭伏大败(3/5)

更乱,人人都无斗志,闷头朝前逃窜。

    却逃出未远,前边听得又一阵鼓声响起,是荀贞亲率伏兵迎截。

    荀贞、陈褒、太史慈三路兵马,或南或北,来回夹击,或阻於前,只把张邈部杀了零零散散,落荒而逃,丢下了尸体无数,不过张邈却在其左右亲兵的拼死保护下,侥幸逃出了生天,向北而去遁入陈留郡了。

    荀贞遣派陈褒率骑在后紧追,追到傍晚时分,陈褒折回,陈留境内的道路他没有张邈熟悉,也不知道张邈是逃去了哪里,藏到了何处?却是没有追上找着。

    没有找到张邈也就罢了,说实话,荀贞对张邈还真是不怎么看的上的,就算十个张邈他也不把之当做对手。

    一场鏖战大胜,检点收获,张邈部的辎重多被缴获,除掉杀伤的张邈部将士之外,得俘虏千余,按照已定的方略,接下来荀贞需要做的是率兵进击昌邑,那么这些俘虏也好,辎重也好,他肯定是都没办法带的,干脆连梁国他也不回了,於是只留下了足够的军粮,剩余辎重,包括俘虏,都由一队兵士看押送去梁国,只当是送给徐琨,以酬谢他此前款待荀贞部曲的行为。

    为了防止东边定陶的曹操驻军闻讯,会来骚扰,荀贞当晚没有在冤句城外筑营,而是向东北去,直过了定陶县界,将至乘氏县,这才筑营休整。休整一夜,拔营起寨,往昌邑袭去。

    且说荀贞半道设伏大败张邈,然后离开济阴,急兵向昌邑进发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亢父城外曹操的营中。

    曹操闻得这个军报,怅然许久,顾与帐中诸人说道:“张孟卓不听我劝,非要回去陈留,我已经对他说了,这是贞之的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之计,他不信我言。如今何如?是不是被我料中了?我与贞之相知十余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会不知道么?却张孟卓不听我言,半道中伏,他自己损兵折将也就罢了,现如今贞之率兵往攻昌邑,我军将腹背受敌,连累我可能打不下亢父,这才真是可恶。”说到这里,连连叹息。

    曹操心里边确实是气恼的不成,本来一片形势大好,他和张邈联军把济阴、山阳都打下了,再努一把力,把亢父打下。那么光复兖州的这个大好前景马上就能出现,却这个张邈他不听自己的话,非要回去陈留,结果导致现在由主动的一面陷入到了被动的局面之中。

    想到这里,曹操忍不住,再次又说了一句,说道:“张孟卓,不可与谋事也!”问帐中诸人,“军报如此,荀贞之现在兵马快到昌邑,为能尽快打下亢父,昌邑县中,我留的兵马不多,事急矣,君等以为,而下局势,我军该如何应对?”

    帐中诸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有一人起身说道:“明公,现下看来,亢父城东、泗水东岸的那些徐州兵,之前他们一定是为了掩护镇东埋伏张邈,所以才没有积极的渡河,现在镇东已经把张邈大败,那么军报传到他们那里,他们一定就会不再消极,而必会积极渡河了,则恐怕泗水西岸的渡口,我军便不易守之矣!前有坚城未下,镇东於我军之后奔袭昌邑,要再加上泗水东岸的徐州兵大举渡河,到了那个时候,我军就是三面皆敌,不但亢父打不下来,只怕还会陷入全军覆灭的险境。

    “当前之计,下吏以为,上策莫过於暂时放弃亢父,马上回撤昌邑,只要能把昌邑守住,则济阴、山阳两郡犹可保不失。山阳、济阴、东郡、陈留四郡在手,则兖州之事犹可从容谋划!”

    说话之人乃是薛悌。

    曹操听了他这话,沉吟稍顷,问帐中余下诸人,说道:“君等以为孝威此言何如?”

    薛悌的这话说得非常的对,当前的局势就是这样,亢父眼看着肯定是打不下来了,那么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把山阳、济阴给保住。而要想保住山阳、济阴,首先就是昌邑必须要守住。

    曹操也是深知这一点的,於是,他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但从亢父撤兵,却也不是说撤就能撤的,曹操对荀攸、乐进相当了解,他如果轻易撤退,以荀攸之智,乐进之勇,他俩没准儿可能会出城追击,说不得,还要再打一场不必要的仗,所以撤退,也得要用些计谋才行。

    曹操却是自有对策。

    他乃传令军中,於当天下午,当着亢父城头守卒的面,全军光明正大地出营西撤。

    曹操帐下部将有疑虑者,生怕荀攸、乐进看到此幕会来追击。

    曹操笑语他们说道:“设若荀公达是个有勇无谋之徒,那么他可能会来追击,可正因为他是个智谋之士,眼见此景,他却反而绝对不会贸然遣兵出城来击我军的,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