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生擒之,把他献於将军马下。”
刘备欢畅大笑。
笑了一会儿,刘备沉吟稍顷,又说道:”孙君,你刚才说那袁公路兵马强壮,这话,我是不大赞成的。”
孙敏“哦”了一声,说道:“敢请闻将军高见。”
刘备说道:“袁公路在南阳待了多长时间了?他连一个刘景升都打不过,至今还局促於南阳一郡之地,他这样能算得上兵马强壮么?要知道刘景升当年入荆州之时,可是匹马单身,袁公路至南阳,拥众数万,号称勇将如云,却寸步不得南下,而为景升所阻!依我看,其兵的战力也不过如此罢了。”
刘备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卓膺看出刘备似乎还有话想说,就问道:“将军,是否尚未尽言?”
刘备说道:“不错。”他环顾众人,神气充满自信,说道,“君等,对此次援豫州,我不敢说是十分把握,却七八分把握,至少是有的。”
卓膺等人问道:“将军为何如此自信?”
刘备说道:“那吕奉先素来骄悍,他虽投到袁公路帐下,但那是他走投无路,不得已而才去奔投的,论其本心,实对袁公路并无多少敬重之意,我闻他数放言於外,言说他杀掉董卓,为袁家报了大仇,自认为是袁氏的恩人,也就是说,他是不甘心臣服於袁公路的。而袁公路此人心胸狭窄,狂妄自大,没有什么容人之量,对吕布也是处在猜疑、忌惮的状态。
“他俩人其实不和。当外有强敌之际,他们俩人也许能联兵一起,勉强联手对敌,但现在孙文台战死,是强敌已去,又孙伯符年少,不免为他两人所轻视,如此,则我料之,袁公路、吕奉先当下一定是会觉得汝南、颍川,乃至陈、梁,都是能够被轻易夺下的,……这样,面对这么一大块胜利的成果,就在眼前的时候,他两人的不和必定就会被暴露出来。
“换而言之,亦即,他们两个人是不能齐心协力的;而反过来看咱们这边,我的兵马虽然不是很多,然我此次去援豫州,乃是奉明公之令,孙伯符是明公的弟子,他对我却一定会是非常的信任,这也就是说,咱们与孙伯符所部则一定会是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的。
“彼不和,而我军上下同心,这样,就算现在吕奉先侥幸占得一点上风,最终的胜利,我相信,仍然是会属於我们的!并且你们忘了么?在汝阴那里,可是还有李通和他的部队驻扎的!李通的部曲虽也不是很多,但贵在熟悉汝南之人情、地理,我相信,他将会大有助於我也。”
却说这刘备,果然不愧是一时之枭雄,虽然在荀贞的账下蛰伏已久,可他的眼光见识,却都还是比较超乎於常人之上,比较能看到问题的根本的。就像荀彧一样,他一眼就看出了吕布和袁术之间的最大问题,即他们两人的不和,那么他两人的不和必就会造成吕、袁内部的危机,而这个危机,在关键时刻,就将会是致命的危机。比起孙文太战死这种明面上的豫州方面的危机,其实是更加严重的。——事实上,也正是基於这个考虑,刘备才敢去求见荀贞,请求由他率兵去援豫州;如果没有一定的把握,他当然是不会向荀贞提出这个请求的。
听完刘备的分析,卓膺等人无不佩服。
孙敏连连点头。
刘备笑着问他,说道:“孙君,你以为我所言如何?”
孙敏说道:“将军远见卓识、剖析人心、明辨事理,非是下吏可比。明公所言,下吏以为然!”
“君等就安安心心的跟着我,去豫州立功罢!”
众人的情绪相当振奋,异口同声,说道:“末将(下吏)等愿为明公效死!”
刘备挥了挥手,笑道:“夜色渐深,你们都早点各自回帐休息,明天一早,就命令你们各部的兵马做好拔营之准备,等到明公拨给我的兵马到位以后,咱们争取最晚后天,就驰援豫州”。
卓膺等人,齐齐应道:“喏!”
等到卓膺等人俱皆离开之后,刘备回到帐中。
帐中空空落落的没有别人,只有他一个。
案上的烛火闪烁着明灭不定的光芒,刘备坐在案前,尽管失落仍存,但也仍然是十分的欣喜和激动,竟是毫无困意。他以手支颊,出神想道:“此去豫州,如果我能顺利地把孙伯符救下,击败吕奉先及袁公路,则不但可以就此立下偌大的军功,想我刘备之名,也定能传遍豫州、南阳!而且,我这番大功只要能够立下,明公不管怎么说,也得奖赏我一下吧?到那个时候,我也不要别的奖赏。我只希望明公能够把我留在豫州,助孙伯符一臂之力,便则足矣!”
刘备请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