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14 曹操引兵拔寨撤(2/4)


    张邈问道:“昨日接报,说曹孟德趁夜拔营西遁,还东郡去了。君怎么不在孟德军中,跟着孟德去逃东郡,却来了我处?”

    陈宫先是呆了一呆,说道:“曹公已经西去东郡了?”旋即反应过来,明白了张邈为何今次见面会对他不冷不热。

    也是,上回来陈留要兵的就是你陈宫陈公台,说什么“曹兖州檄召山阳、济阴、陈留诸郡兵,欲与徐州决一死战,护我兖生民”,又说什么“风雨飘摇,此众志成城之时,望公不以私心而坏公义”,还不客气地质问“敢请府君自问之,是兵略可与曹兖州比,还是忠心不如曹兖州”?说了一大堆正气凛然的话,从他张邈张孟卓这里要走了足足五千兵马,结果如何?

    当时张邈之所以不愿给曹操援兵,给出的借口是“唯恐孟德再败耳”,哪里能够料到,这曹孟德竟是连“再败”都谈不上,居然是如那山阳太守袁遗一样,不战而逃了!

    张邈心中,怎会不生气?

    陈宫说道:“实不相瞒,宫今所以不请自来,南至贵郡者,便是因曹东郡要放弃济阴;只是没有想到,他已经撤走回去东郡了。”

    “哦?此话何意?”

    陈宫便把那天在曹操帐中,与夏侯惇、满宠等人的争论,告与了张邈,末了,长叹说道:“宫无识人之明,错信了曹孟德。宫旧时曾与鲍允诚一同立下过‘安我兖州’之志,而下不仅有负允诚,回想起日前宫来陈留,请明府君遣兵助孟德一事,亦深觉有负於明府君也!”

    说着,他的脸都红了,眼睛不敢去看张邈,一副坐立不安,惭愧非常的模样。

    张邈闻言,因知陈宫是个厚道人,相信他说的都是真心话,顿时去了冷淡之色,说道:“原来如此!”反过来安慰陈宫,说道,“公台,君也不必太过自责。这不是你的错。”

    陈宫长吁短叹,说道:“早知今日,我上次绝不会应曹孟德之令,来陈留问明府君要兵!现下他一矢不放,领之尽入东郡,唉,是我对不起明府君!”追悔不迭。

    张邈说道:“罢了,以前的事无需提了。”问陈宫,说道,“君今来我郡,有何打算?”

    陈宫起身,下揖堂中,说道:“今能救我兖州者,非明府君而无有他人!宫以微薄之身,拙劣之能,明府君如若不弃,敢请为明府君效犬马之诚!”

    张邈大喜,从榻上起身,到了陈宫身前,把他扶起,说道:“有公台助我,镇东兵势虽强,陈留可保矣!”

    两人重新落座。

    张邈召张超等人,来与陈宫见面。

    叙谈稍顷,陈宫把话题转回,问道:“适才闻明府君言,曹孟德已西入东郡,不知是何时的事?”

    张邈答道:“我昨天晚上接到的军报,军报乃孟德亲笔所书,他撤军,是前天晚上的事。”

    陈宫喃喃说道:“前天晚上?”

    张邈说道:“正是。”

    陈宫问道:“那乘氏,现下是不是已经失守?定陶,可还在吴太守的控下?”

    张邈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尚无最新的军报送来,眼下却是不知。”

    堂中诸人的视线,随着陈宫,都不禁移向外头,望向北方。

    ……

    前天晚上,云层密布,遮掩星月之光。

    程立见此天时,赶紧跑到曹操在帐中,进言曹操,说道:“立观天象,三两日内将会有雨。我军兵马三万,新兵占半,不宜约束,辎重近千车,一旦下雨,道路泞泥,难行不说,因风雨之阻,沟通且会不便,必将导致上下军令的传达不畅,如此,会大不利於我军的撤退。

    “今夜星月无光,对岸的徐州斥候,窥视不到我营中的情况,明公不如趁机拔营。”

    曹操以为然,接受了他的建议,遂连夜拔营,撤退西向。

    撤退的途中,给吴资去了一封信,告诉他:因为部队的新兵太多,战力低下,不足以与荀贞决战,故此自己决定,放弃在济水两岸与荀贞战斗,现在已率军向西,撤往东郡了,“公如欲守土,我当自东郡援公;公如欲暂避徐州锋锐,我在东郡候公”,言外之意,我已经带兵走了,至於你济阴郡兵,是打是撤,悉由你自己做主,叫吴资自己看着办。

    曹操领兵,悄悄出营。

    他以夏侯惇引精锐步骑殿后,以丁斐、曹纯护卫两翼,用史涣在前开道,刘若、蒋奇、李乾等将从行中军,摸黑出了营垒十余里,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