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100 弃郡而走袁伯业(2/3)

壮烈,遂把郡兵分出千人,留与他们,自率余部,於当夜潜出昌邑,径奔济阴西边百里外的济阴郡乘氏县去。

    屯驻在乘氏的曹操闻讯,大惊失色。

    陈宫、程立等人也是面面相觑。

    待到袁遗来至,曹操出寨相迎,把手还入营中。

    考虑到与荀贞的兖州此战,大约终是还要借依袁绍之力,曹操忍住了责备袁遗的冲动,殷勤地问过他路上辛苦罢了,遂徐徐说道:“我正欲遣曹纯、满宠等,往昌邑援助於卿,不意卿已至我营!而今昌邑状况如何?山阳郡情形何如?徐州兵已至何处?”

    袁遗说道:“我是夤夜出的城,昌邑县人并不知晓。我出城时,高平、湖陆尚未被徐州攻陷。”又道,“郡主簿刘巍等,现领郡兵千人,布防於济水、金乡山各地,料应可稍阻荀镇东。”

    曹操细问刘巍等人的情况。

    袁遗如此这般,一五一十地把刘巍等人请战的事情说与曹操。

    曹操听罢,怅然若失,顾与陈宫、程立等人说道:“惜哉!早不识刘、伊诸君!”

    时近傍晚,曹操设宴,给袁遗接风洗尘。

    酒宴过了。

    等袁遗离开,陈宫对曹操说道:“明公,昌邑距乘氏,仅百里而已!中无险阻,一马平川。昌邑如失,则乘氏不安;而乘氏以东,百余里便是东郡!一旦被荀镇东攻破昌邑,进兵到我乘氏,我兖州就会有全境失陷之虞!

    “昌邑不可不守!明公宜增兵与袁伯业,令他返回昌邑驻守!”

    曹操心道:“袁遗闻风而遁,肝胆已丧,心无斗志,我纵下令,估计他也不会听从!”一边盘算该另遣何人去守昌邑,一边使帐下吏去袁遗住处,窥其行为。

    不多时,帐下吏回来禀报:“袁府君方挑灯夜读。”

    这个回报完全出乎了曹操的意料。

    他惊愕良久,再一次地怅然若失,慨叹说道:“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

    话入陈宫耳中。

    案上的烛火下,陈宫品咂良久,亦觉不出曹操是在赞袁遗,抑或是在讽袁遗。

    ……

    方与城下。

    这天上午,伊兴、张希带着郡兵四百,以及临时招募的壮士千余人,奔援而到。

    城门打开,县中的县尉出来迎接。

    伊兴、张希问了,这才知道,方与县令与袁遗一般无二,也已弃城而逃。

    伊兴怒不可遏,拔剑斫树,怒道:“坏国家事者,悉此辈也!”

    张希也愤恨难平,不知是斥那逃走的方与县令,又或借题发作,是在责骂袁遗,愤慨地说道:“平日居县,锦衣玉食,所衣所食,悉我本地民膏!一朝有外敌侵犯,却就足底抹油,溜之大吉!可恨,可恨!”

    二人却也无法,共与县尉入城。

    从东边高平、湖陆逃来的百姓,如似潮水。

    伊兴哀怜民生之苦,当即做主,把他们悉数放入城中。

    他是郡督邮,权高位重,县尉虽觉他此举不妥,但不敢阻止,也只能由之。

    方与在济水南岸,从方与向东去,沿着济水,行约三四十里,即是泗水。

    两水在这个地方交汇。

    泗水是一条大河,流经兖州的东部和徐州的北部,它在兖州境内的流向,是南北方向。

    高平与湖陆两县,俱在泗水的东岸。

    伊兴与张希、方与县尉商议。

    伊兴认为:“欲守方与,当仗泗、济。眼下之计,第一要务,便是须得先把泗水西岸的渡口守住!只要渡口不失,方与就可无碍。”

    张希、方与县尉皆以为然。

    伊兴对张希说道:“我引兵八百,赶去守卫渡口;君与县尉,可在城中为我策应。”

    张希应道:“君此高明策也,正该如此!”

    於是,伊兴引八百兵士,於当天下午出城,前去泗水西岸。

    离西岸还有十余里,见有大群的百姓,男男女女,搀老携幼,从泗水方向而来。伊兴停下兵马,唤来了百姓数人,询问之,乃知高平、湖陆两城,一个被破,一个投降,却是已经皆归了徐州所有。徐州兵不但已经开始渡河,而且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