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改变的方法(1/2)
“从西游世界···就当那是一个世界。从世界内部本身改变,应该是不行的。在那里,我只是玄奘法师笔下的一个人物,那么真正的想要改变,就必须自己亲自执笔,作为作者去参与世界的创造···只是我该怎么进行?”
如何参与西游世界的编纂,才是真正关键的。
虽然从来都是由他在执笔,但是楚河从不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他听到的始终都是大唐西域记,而等他从西游世界出来的时候,笔下却已经有了两份决然不同的稿子。
还是在阁楼之上,楚河偷偷的在书架之上,摆放了几台录像机。
这种来自于科学的造物,运转时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灵气波动,或许玄奘法师只会将它们当做一些比较特殊的摆设也说不定。
当然这取决于玄奘法师的真实境界。
对于玄奘法师境界为何,楚河有些拿捏不准,总感觉他好像很强,强的没边。又好像很弱,只是一个空壳。
假设···大胆的假设玄奘法师是大罗金仙,那他应该就能洞悉很多事情。楚河的这些小动作,也就自然全都瞒不住。
程咬金的威胁还是有些用处的。
这一次不过间隔了两天,玄奘法师便开启了第四次口述大唐西域记》,当然对于楚河来说,这也是又一次西游世界的开启。
续接上次。
楚河化身的猴王,方从南赡部洲出海,前往西牛贺洲,寻仙访道。
也就是抵达方寸山,进入斜月三星洞的前夕。
按照现实中,楚河得出的结论,灵台方寸山河斜月三星洞,是精神和心灵的高度统一。
但是眼下,它们却又都是具象化出来的,并非是猴王的精神、心灵体现。
“这是不是说,所谓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别的人···或许是菩提老祖的心念所化?而菩提老祖又是谁?玄奘法师么?”漂洋过海来到西牛贺洲,登岸遍访多时,楚河终于一座高山,秀丽非凡、林麓幽深。
“这山,好生眼熟!”环顾四周,化身猴王的楚河,攀爬上巨木之巅,眺望四周。
虽然时机未至,猴王不可修行,但是那身体素质确实没得说,天生神力生裂虎豹,也是等闲。跳跃在山林巨木之间,这疑似方寸山的山头,楚河却越看越觉得眼熟。
“虽然有些不一样,但是···这应该就是白云山的摸样吧!”
“不对!这就是白云山,只是有了一些变化,更加的贴近于某种理想化,也更为神秘、幽静。”楚河看到一些标志性的景物,终于彻底确定下来。
“如此说来,这所谓的灵台方寸山,就是玄奘法师心头的白云山。玄奘法师十三岁在净土寺出家,临近着白云山,只怕少年时期时常与师兄弟们在山中玩耍、嬉戏,故而此山深入灵魂,篆刻记忆,终于露了行踪。”找清楚了脉络,楚河一路顺着崎岖的山路往上。
一路疾行,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
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楚河心中暗道一声:“来了!”
却也对这指路的樵夫感兴趣。
原著中这一段,楚河一直不是很理解的。
路就在脚下,猴王已入山中。
为何还非要出来这么一个看似神秘兮兮,实则没什么存在必要的樵夫出来指路?
如今想来,这个樵夫对猴王而言,或许无关紧要。但是对玄奘法师而言,却一定起到了极深的影响,甚至可能是他日后执意西行的源头之一。
就像那个病老而死的老猴子,对猴王的重要性,一般无二。
跳将过去,楚河探头一望。
就见一人,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
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拈就之纱。
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手持钢斧,担挽火麻绳。
如此形象,很樵夫···却又很不樵夫。
很樵夫是因为,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整个人的状态,都是樵夫无疑。但是整个人的气质,神韵却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别人,老子不是普通的樵夫,老子很不一般,快来搭讪老子。
所以楚河很识相的过去搭讪了。
这是深入玄奘法师内心的一个引子,如果不去触发,那么三星洞只怕楚河翻遍了整个看起来像极了白云山的方寸山,也找不到。
一番套路,不必多言。
欲知详情,且看西游原著。
作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