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要用飞的才可以(1/2)
听到李牧批评自己太聚焦,埃隆·马斯克多少有些尴尬。
他一直不觉得太聚焦是什么问题,在他心里,聚焦才更容易成功。
因为聚焦,往往意味着更专业,就像是自己聚焦可回收的运载火箭,聚焦纯电动汽车,在他的认知里,自己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
不过,面对李牧,他虽然心里有些不太认可,但嘴上却不敢表露出来。
他非常谦逊的问李牧:“李总,那你的意思呢?”
李牧斩钉截铁的说:“特斯拉的定位,不应该是消费者的第二辆车、更不应该是燃油车的补充,它应该想办法成为没车人的首选车型、有车人的换代车型。”
说着,李牧又道:“你想做到这一点,除了提前做好产能储备之外,还必须现在着手,想办法解决快速充电的技术问题。”
埃隆·马斯克现在给特斯拉轿车的定位,就是“战斗机式”的使用方式。
也就是说,理论上这车续航能到400公里,那用户最大活动半径就是200公里,就像无加油机辅助的战斗机,计算作战半径的方法一样,超过这个活动半径,基本上意味着没法再回到出发地点。
但是,他不觉得200公里的作战半径有什么问题,因为在他看来,200公里已经足够了。
不过他确实是在按照“用户第二辆车”的标准,来定义这200公里,如果用第一辆车或者唯一一辆车的标准来看,200公里是远远不够的,翻一倍也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埃隆·马斯克创立特斯拉初期的思维误区。
他觉得,特斯拉的成本很高,造出来一定是中高端车型,对喜欢开日系轿车或者美系皮卡的北美用户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而能消费起这辆车的人,家里至少有一辆车打底,甚至有可能是多辆车。
在这样的情况下,200公里的“作战半径”足够了。
而且,美国本身就是长在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普及率位居世界第一,他们动辄就开车跨州旅行,每年可能都要去几次拉斯维加斯、去几次迪士尼、去几次国家公园,在这样的需求下,如果只有一辆车,400公里的“作战半径”也不够。
毕竟燃油车的理论作战半径是无穷尽的,加满一箱油不过也就五分钟而已,纯电车怎么都不可能比得了。
所以,特斯拉在他眼里,就不是一个要面对所有汽车用户的产品,能吃下高端用户市场,就已经很厉害了。
可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跟李牧说自己的看法,他怕李牧对这件事的定位太高,高到超出这件事本身的实际能力与意义。
看着埃隆·马斯克欲言又止的样子,李牧认真的说:“埃隆,我们一起做事情,你就不要再带着创业者的思维了。”
埃隆·马斯克不解的看着李牧,创业者不带创业者的思维,那带什么思维?
李牧看着他,说:“无论任何一个行业,绝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是赤脚上路,思维核心都是开源节流、积少成多,从0做到1是突破,从1做到2是发展,十年做到10就算是创业成功了,就像华夏一句俗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但是,别人可能需要积跬步,我们需要吗?我们不能走路,连跑都不行,要用飞的才可以!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花钱买一架飞机,实在不行造一艘火箭,然后能飞多快飞多快。”
说着,李牧微微一顿,又道:“你记住,我们要做的是乘法,不是加法,哪怕我们经营不善,整个项目最终乘以0、甚至乘以负数,我也可以接受并且承担后果,但是我不能接受我们一点点的做加法。”
埃隆·马斯克微微一怔,明白了李牧话里的意思,立刻开口道:“李总,我明白了,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尽快开始大功率充电技术的研发。”
说着,他又道:“我个人想法是把充电效率提升到20千瓦时以上,这样的话,用户的充电时长就会大大缩短,一辆车在四到五个小时之内即可充满。”
李牧嗯了一声,嘱咐道:“思路是对的,但野心不够,如果未来能解决100千瓦时,甚至200千瓦时功率的充电设备,让一辆特斯拉能够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充满电,或者补充80%的电量,那就真的离大成不远了。”
埃隆·马斯克惊讶的说:“这样的话,我们不但要研发快充技术,还要在电池组的管理上进行大幅度的优化调整,而且,100千瓦时以上的充电效率,对电网负荷太大了,如果几台100千万时的充电桩同时运作,功率能抵得上一个几百人的社区用电,很难大量铺设。”
李牧笑着说道:“既然我们已经给用户安装了普通功率的充电桩,那为什么还要在小区这种地方建大功率充电设备呢?”
说着,李牧又道:“大功率充电设备-->>